第A5版:文学副刊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7年10月25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5]

村里来了卖货郎

□ 帅志星
   故乡在鲁西南,四十多年前还是一个偏僻的小村。
   知了叫得正欢的时候,天气越来越热。临近晌午,庄稼地里没有要紧的农活,男人们坐在村头聊着当年的收成;老人们拿着蒲扇,蹲坐在屋门口打瞌睡;孩子们总是不知疲倦,拿着长木棍到处粘知了。
   “咚——咚——咚”,一阵清脆的拨浪鼓声在村口响起,紧接着“破铺衬、烂套子,小孩的破帽子;旧鞋底、废塑料,不能穿的烂棉袄,拿头发来换针……”那个“针”字声音拖得很长很长,如歌声悠扬顿挫,打破了小村多日的沉寂。“卖货郎来了”,孩子们兴奋地叫着,飞快地跑到村口去迎接。
   每隔十天半月,卖货郎就会推着独轮车来一趟。我家在村中央,大门口敞亮,周围住户比较集中,是卖货郎停车子的好地方。独轮车还没停稳,周围就马上围满了赤脚丫子的孩子们。卖货郎看上去有六十多岁,脸黑,削瘦,有点营养不良。车子前面放着一个大木箱,里面是当时农村十分“走俏”的东西;后面放着个大竹筐,用来存放收来的各种破烂。卖货郎小心翼翼地打开箱子,里面分门别类放地着针头线脑、香烟火柴、学习用品,还有姐姐们喜欢的雪花膏、红头绳、发卡等等。孩子们踮起脚尖,用手扒着箱子,眼睛紧紧盯着花团糖豆、各种玩具,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这时卖货郎总会说:快回家给大人要钱去!
   那时家里几乎都没有钱,不过,可以用破烂换!他的话提醒了孩子们,大家飞快地跑回家,从床底下,棚子上,夹道儿里,到处找值钱的东西。有的拿出破布头;有的捧着地瓜干;也有偷拿家里鸡蛋的,急急忙忙跑过来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怕卖货郎走了似的。
   已过正午,女人们做好午饭走过来,看看有没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她们挑挑拣拣,讨价还价,磨蹭半天才能成交;卖货郎很热情,也很有耐心,嘴里直喊不赚钱。男人们也出来凑热闹,在公社工作的邻家大叔最大方,他有时会买上一盒“黄金叶”香烟,用火柴给大家一一点上,关系十分融洽。
   孩子们被拉回家吃饭,买东西的渐渐少了,独轮车旁暂时清静了许多。卖货郎坐在那棵大榆树下,美美地吸上一袋旱烟,然后从车上拿出早已预备好的窝头吃起来,有时噎得脖子伸好长。这时候,我会跟着奶奶给他送上一碗开水。从他们的闲聊中得知,卖货郎家里人多,老伴又有病,生产队分的口粮不够吃。为了补贴家用,尽管年龄大了,不得不继续挑起生活的担子,带着全家往前走。下午两点左右,太阳火辣辣地照着,这是一天最热的时候。卖货郎顾不得天热,推起独轮车,摇动“拨浪鼓”,重复着那几句“歌谣”,到其他村里去了。
   多年过去了,卖货郎的叫卖声有时还会在我的梦里响起。他曾经给单调乏味的村子带来不少的欢乐,让人难忘,也让人感到无奈,心里总有丝丝酸楚。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商品短缺已成过往,超市里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中国成了世界工厂。同时迅速发展的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购物方式,人们足不出户就可网购自己喜欢的东西。马云、刘强东们自然不用像当年的卖货郎那样辛苦,我们也不用担心买不起必须的生活用品!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深有体会,今天,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