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文学副刊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10月09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5]

在生活的夹缝中圆梦

□王义尚
   人生漫漫,往事如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转眼已经四十年。中华大地斗转星移,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在这场社会大变革中,我家的生活状况,从最低谷中走来,有了明显的好转,从而我个人的命运也得以改变。
   我生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中期,家住菏泽市定陶区的一个偏僻乡村,自幼生活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农村家庭。我的青少年,可以说是“命运坎坷、窘迫无助”。七十年代初,16岁的我初中毕业,回到以生产大队为体制的村子。那时的乡村是一穷二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都穷得叮当响。但工分却对农民来说就像命根子。因我的父亲去世早,我们兄弟几个年幼,家中缺少整劳力,每年都是缺粮户,生活标准总是低于一般的家庭,日子显得非常艰难。为能挣得与整劳力一样的工分,我不满18岁就硬撑着去田间,干那些挑水、挑粪、拉车,或在场院扛百多斤粮袋等整劳力才可干的累活、重活,经常被累得头晕脑胀和腰腿疼痛。那时我就在想,啥时能够吃饱穿暖,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1976年初,我19周岁参军到了部队。因表现突出,1978年底被委派外出接新兵,临时兼任文书和排长。然而,因中越边境形势突变,入党提干被冻结。我申请报名并作为支援边防前线的骨干力量,于1979年的1月底,从济南军区内长山要塞区(烟台)的长岛调往云南昆明军区。自卫还击战结束,我有幸被提升为连队的一名文书。一年多的时间,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发表文章20余篇,不久还被批准加入了党组织。也就在这时,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已吹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形成“新气象”,一些农村兵纷纷退伍回到家乡各显其能。1983年初,部队裁军,我被批准退伍,就此告别7年的军营生活。
   回乡之初,当时我的家乡鲁西南虽然也与全国一样,改革开放已推行了几年,家家都已分到了责任田,农民刚能吃饱肚子,但生活依然很艰苦。我刚结婚两年多,已有了两个孩子,与年过六旬的老母亲、哥嫂一家9口人挤在5间不足60平方米的土房里生活。全家商议着日子打紧,多方筹措资金建房,包括我的几百元退伍费,也都投入进新建起的一所住房。家里一时生活拮据又没有空余资金,致使一次次的招聘机遇,都与我擦肩而过。只得打消了原有的念头,两腿插进乡村的坷垃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安心务农。
   幸好改革开放市场搞活,允许人们经商干个体。我费尽周折从信用社贷了200元的款,办理了营业执照,在集市上摆起了地摊,经销烟酒糖茶。通过七年的精心经营,虽然没能挣到大钱,但每月也有个100多元的收入,每年都有部分积蓄,当年就还清了所有的欠账,还新添置了简单的家具和家用电器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集市各种批发站、生活超市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个体摊点难以维持,我也就此停业不再干。有人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大潮,同时也带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相应地加大了新闻宣传力度。1995年的夏季,上级号召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我所在的乡镇正号召村民植桑养蚕,确定在陈楼村(典型村)举办养蚕技术培训。村干部经过认真筛选,决定让我去该村参加技术培训。在培训班上,负责组织培训的乡党委宣传委员认识了我。这年底我被县委宣传部破格招聘为专职新闻干事,成为 《菏泽日报》的一名通讯员,并有幸到报社参加一个多月的实习和培训。自此,我才有了一块便于成长的园地,我欣慰地感到,枯木逢春似的绽发出了希望的新叶。
   记得有支歌中唱道:“生活就是一支歌,有苦有甜也有涩,关键看你怎样活,风雨过后是彩虹,路要一步一个脚窝……”在生活的夹缝中圆梦,我的梦在自己的脚下。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我的人生点燃了理想的火焰,生活的目标才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收获人生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