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9月18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6]
鬷川怀古
去年秋天,有关部门在仿山河修桥挖基坑时,曾挖出一块“重修戚姬寺碑”。碑上的“神道威严,地临陶邑”等文字,非常清晰。由于石碑下半截未被挖出,因而碑文残缺不全。该桥位于(明代)戚堌桥遗址附近的鬷川腹地,目睹此碑,不禁令人浮想联翩,一种怀古之情也油然而生。
早在七千多年前,鬷川这地方还是“草水相荡”的湿地菏泽,隶属伏羲氏的领地,呈西南东北狭长的椭圆形,长约30多公里。因受济水泥沙长期湮淤,菏泽面积逐渐缩小。到了两千多年后的尧舜时期,其西南大半部分便被淤成了一马平川,称之为鬷川。陶丘仿山就位于鬷川的西南边上。
《山海经》说:“大皞爰过。”意为太昊伏羲曾经到过鬷川这地方。当时,人类尚未发明车船,水上交通工具只有芦苇筏。先把芦苇叶去掉再打成捆,然后把苇捆摽成筏即是。显然,当初先王伏羲“爰过”菏泽,定是乘苇筏行动的。
《人口学》认为:原始先民大都选择“适温近水”处居住,在沼泽地带,原始先民分布最为稠密。《说文》云:“州,水中可居者。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古时候,州、洲、岛通用。史学大师吕思勉说:“中国民族,最初大都是湖居的。”又说:“文化的发展,总是起源于大河下流。”由此可见,上古菏泽,无疑是华夏民族的祖源圣地。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菏泽,传说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
鬷川一词,最早见于 《左传》:“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好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蓄龙,以服务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世有畜龙。”其大意是:董父这个人真心实意非常喜欢并研究龙,了解龙的习性,能根据龙的嗜好供给龙以饮食。很多野生龙都爬到他那里去取食。于是,董父就招引驯化龙,并以此为业服事帝舜。帝舜赐给他姓为董姓,赐给他氏为豢龙氏,并将鬷川这地方封给了他。鬷夷氏就是董父的后代。因此,帝舜之时,世代都有养龙专业户。可见,上古鬷川,曾是舜帝的“皇家养龙基地”,当然也是龙的故乡。
后来,大禹治水曾在鬷川“导菏泽,”即把仿山以西的洪水经鬷川导入菏泽湿地,使先民拥获了大量肥沃农田,从而“降丘宅土”从高丘搬家到平地上去居住。由于田肥粮丰,使先民得以丰衣足食,因而人口数量骤增,华夏民族也由此出现了一个人口高峰。
近代,鬷川又叫裴河洼。现在,已将鬷川建设成了万亩生态园。今年春天,还拓挖了贯穿生态园的仿山河,大搞湿地建设,把万亩生态园打造成了农、林、水三结合的“三系配套”生态系统。如今的鬷川大地,满目郁郁葱葱,到处莺歌燕舞,旧貌换了新颜。
早在七千多年前,鬷川这地方还是“草水相荡”的湿地菏泽,隶属伏羲氏的领地,呈西南东北狭长的椭圆形,长约30多公里。因受济水泥沙长期湮淤,菏泽面积逐渐缩小。到了两千多年后的尧舜时期,其西南大半部分便被淤成了一马平川,称之为鬷川。陶丘仿山就位于鬷川的西南边上。
《山海经》说:“大皞爰过。”意为太昊伏羲曾经到过鬷川这地方。当时,人类尚未发明车船,水上交通工具只有芦苇筏。先把芦苇叶去掉再打成捆,然后把苇捆摽成筏即是。显然,当初先王伏羲“爰过”菏泽,定是乘苇筏行动的。
《人口学》认为:原始先民大都选择“适温近水”处居住,在沼泽地带,原始先民分布最为稠密。《说文》云:“州,水中可居者。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古时候,州、洲、岛通用。史学大师吕思勉说:“中国民族,最初大都是湖居的。”又说:“文化的发展,总是起源于大河下流。”由此可见,上古菏泽,无疑是华夏民族的祖源圣地。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菏泽,传说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
鬷川一词,最早见于 《左传》:“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好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蓄龙,以服务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世有畜龙。”其大意是:董父这个人真心实意非常喜欢并研究龙,了解龙的习性,能根据龙的嗜好供给龙以饮食。很多野生龙都爬到他那里去取食。于是,董父就招引驯化龙,并以此为业服事帝舜。帝舜赐给他姓为董姓,赐给他氏为豢龙氏,并将鬷川这地方封给了他。鬷夷氏就是董父的后代。因此,帝舜之时,世代都有养龙专业户。可见,上古鬷川,曾是舜帝的“皇家养龙基地”,当然也是龙的故乡。
后来,大禹治水曾在鬷川“导菏泽,”即把仿山以西的洪水经鬷川导入菏泽湿地,使先民拥获了大量肥沃农田,从而“降丘宅土”从高丘搬家到平地上去居住。由于田肥粮丰,使先民得以丰衣足食,因而人口数量骤增,华夏民族也由此出现了一个人口高峰。
近代,鬷川又叫裴河洼。现在,已将鬷川建设成了万亩生态园。今年春天,还拓挖了贯穿生态园的仿山河,大搞湿地建设,把万亩生态园打造成了农、林、水三结合的“三系配套”生态系统。如今的鬷川大地,满目郁郁葱葱,到处莺歌燕舞,旧貌换了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