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年05月0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2]

莫道传言快,早亮法治牌

□翟慎良
   担心突击限车牌的南京市民可以松口气了。日前,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限牌与否必须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并经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即便审议通过限牌,也必须提前30天向社会公告。
   最近,关于“南京机动车将要限牌”的传言一直甚嚣尘上。此前,尽管车管所、相关专家等都进行过辟谣,警方还“教育”了杜撰传言的个别网民,然而风声不息,南京车市持续火爆。“五一”车展上,更是“每5分钟就卖出一辆车”。
   人大这次辟谣之所以有力,就在于找到了法律依据。事实上,当地有关法规明确规定,限牌必须“三步走”——公开、审议、提前公告。这就是说,搞“一夜限牌”即违法,即使有关职能部门宣布了限牌决定也是没有效力的。
   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一段时间以来,轮番上阵的辟谣者们,很少有人想到这早已生效的法律规定?
   法规被遗忘,说明在一些人的潜意识里,限牌与否只是部门决策,与法律关系不大。反观谣言的传播,恰是一些决策的封闭性、随意性,埋下了谣言滋生和传播的种子。
   以汽车限牌为例,相关部门会搬出 “保密”、“将社会影响降到最低”等冠冕堂皇的理由,选择关起门来做决策。这样一来,决策极有可能变成少数人的决定。于是,在政策出台之前,即便是在相关职能部门内部,知情者也是少数。可想而知,众说纷纭之时,向有关部门求证,也难得到权威、正确的答案。尤其是一些“拍脑袋决策”,所谓回应、辟谣,甚至可能变成“自打耳光”。一些地方“半夜限牌”风波就说明了这一点。
   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在事关公共利益的问题上,没有法规约束的“部门决策”,本身就存在程序性硬伤,抵不住谣言传言的攻击,自然也谈不上辟谣的有力。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对遍地乱跑的不实传言,敢于亮出法治之剑,始能廓清迷雾、安定人心。这种辟谣方式,也是对治理者的有益提醒——法治才是公信的基石,唯有依法行政、公开行政,决策才能经得起实践和民意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