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年11月03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4]

苏秋娥:22年,扎根乡土育芬芳

她把教学当成一种事业,一种享受;她教学22年,担任班主任16年,将一名名学生培养成才。她,就是牡丹区第二十二中学语文教师苏秋娥。10月20日,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
   放弃大城市就业机会,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
   苏秋娥老家在牡丹区何楼办事处,姊妹四个,她排行老大,从小学习刻苦的她考上了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习政治专业。1992年毕业的她本来有机会到哈尔滨市的一所重点中学工作,但她一心想着能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些贡献,毅然选择回家乡。
   回到家,苏秋娥被牡丹区第二十二中学招聘,因为当时学校缺一名语文老师,领导就让她“顶”了上去。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刚开始教语文,她感到有些吃力,于是“恶补”语文知识和语文教学理论,一有空就去听老教师的课,并向他们悉心请教。她发誓:既然教语文了,就一定要把语文教好。
   可能是由于劳累过度,再加上给自己施加的压力太大,上班几个月后,苏秋娥竟患上了美尼尔综合征,有时会出现眩晕、呕吐、耳鸣等症状。尽管如此,进行简单治疗后,她依旧勤奋 “恶补”。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她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越来越好,由此她对语文教学也产生了信心。
  教学中,她赏识每位学生
   在牡丹区第二十二中学工作22年的时间里,从1998年至今,苏秋娥每年都担任班主任。这么多年,她探索总结出了一整套语文教学和管理班级的经验,撰写出 《将错就错》、《用好乡土资源、激活课堂教学》、《构建七彩的语文课堂》等学术论文。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要喜欢他们、赏识他们。”对每一位学生,苏秋娥都发自肺腑地赏识。她班里的一名男生学习成绩倒数几名,上课时总喜欢和同学说话。她没有去直接批评他,而是耐心地与他聊天,夸奖他的优点,鼓励他好好学习。慢慢地,这名男生改掉了坏习惯,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
   管理班级,苏秋娥还特别重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强调树立各学科教师的威信,让学生喜欢每一位老师;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在家一定孝顺父母。
   站在三尺讲台,她感到无比幸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多年来,苏秋娥多次荣获牡丹区和校级 “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巾帼标兵”、“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和电教优质课省二等奖等。
   “当老师这么多年,每当站在三尺讲台,心里感到的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谈到20多年来的从教感受和愿望时,苏秋娥微笑着对记者说,“希望学生都能取得好成绩,都能成才,有一个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