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1月05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3]

何振梁的奥运人生

何振梁(资料图)
   85载岁月悠,60余年奥运缘。
   2015年1月4日下午,原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资深体育工作者何振梁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5岁。
   何振梁是中国杰出的体育外交家,参与了新中国体育对外交往的多次重大事件。他是北京两次申办奥运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亲历了我国从申奥失败再到成功。有人称他为“中国申奥之父”,但他自己更喜欢的称谓是 “中国年龄最长的奥运志愿者”。
  “阴差阳错”体育路
   1929年12月,何振梁出生于江苏无锡。抗战期间,他随家人到了上海,就读于在法租界比较有名的中法学校。1950年,21岁的何振梁从上海震旦大学电机系毕业。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由于大量外事活动需要翻译,共青团中央到上海选调外语干部,何振梁被相中。就这样,他从上海到了北京。
   1952年7月的一天,何振梁临时接到出国通知,要他作为翻译参加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十五届奥运会。在此之前,他还不知“奥林匹克”为何物。当时新中国成立还不到三年,由于国际奥委会内部反华势力阻挠,一部分委员拒绝邀请中国参加第十五届奥运会,经过艰难斗争,直到奥运会开幕式当天下午,中国才收到参加奥运会的邀请。根据周恩来总理 “在奥运会上升起五星红旗就是胜利”的指示,中国组织的40人体育代表团,连夜赶往芬兰。由于时间仓促,大部分运动员都未赶上比赛,只有游泳运动员吴传玉参加了100米仰泳预赛,可惜遭到淘汰。
   这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也是何振梁一生结缘体育事业的开始。
  鞠躬尽瘁为申奥
   2001年7月13日晚,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后,新闻中心的大屏幕上久久定格在一个动人的场面上:何振梁眼含热泪,与排着队上前祝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逐个握手、拥抱。
   北京两次申办奥运会,何振梁身心付出巨大,为申奥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何振梁自从1981年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以后,一直在为北京申办奥运这个目标积聚力量,积累经验。他利用一切机会了解和观察各个申办城市拉票的做法,以及投票过程中各种势力、派别错综复杂的关系。
   为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何振梁曾在两年多的时间内飞遍五大洲,遍访拥有投票权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们,飞行总里程超过60万公里,可以绕行地球十多圈。
   然而,1993年9月23日,蒙特卡洛,两票之差使北京第一次与奥运会失之交臂。
   时隔5年,北京再次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承办2008年奥运会。消息传出,已经从国家体委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何振梁主动请缨,以70岁的高龄成为北京奥申委的顾问。
   送交国际奥委会的重要文件、20多万字的 《申办报告》,何振梁是英、法文审定者之一。自称 “北京奥申委最年长的志愿者”的他说:“我对自己说,小车不倒只管推。”
   2001年7月13日下午,作为北京申奥代表团最后一位陈述人,何振梁的发言感人肺腑:“不论你们今天作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史册,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如果你们把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荣誉能够授予北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七年后的北京,将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投票结束后,很多委员过来告诉他:“振梁,你的话直接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知道,你的话是发自内心的。”
  奥林匹克运动的守护者
   2013年11月,德国人巴赫在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后首次访问中国,尽管他在北京逗留时间不足48小时,但仍挤出时间到医院专程探望何振梁。
   不止是巴赫,何振梁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孜孜追求和正直的人品,为他在整个国际奥林匹克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1999年初,美国盐湖城申办贿赂丑闻被曝光,引发了国际奥委会历史上最严峻的信任危机。希腊委员尼古拉乌面对采访他的记者说:“你们指责这个委员那个委员,为什么不报道像中国的何振梁那样的委员呢?”何振梁访问希腊时,希腊要为他报销飞机票,他说:“我是顺路来的,机票已经由国际奥委会支付了。”何振梁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声誉,也维护了奥林匹克和中国的尊严和声誉。
   2009年6月,国际奥委会在总部前面的大草坪上搞了一个盛大晚会,饯别何振梁。罗格在纪念册上的留言是 “谨以此画册,向我十分尊重的同事和朋友振梁为国际奥委会和他的国家所完成的重要业绩,表示敬意和感谢”;萨马兰奇则称何振梁在近半个世纪时间里 “始终不渝地以你的激情和经验,为你的国家和奥林匹克运动服务”。这无疑是对何振梁最中肯、最真诚的评价。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