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11月0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B9]
“班头”张世勤
□耿雪凌
第一次见到张世勤是在鲁迅文学院山东作家研修班上。他一副笑眯眯的老好人模样,被任命做了我们的班长,我们亲切地称他班头。
这些年孤陋寡闻,读书少,认识的作家也少。看大名鼎鼎的鲁院李一鸣院长在讲课时老是拿他插科打诨,拿他说笑,想这班头一定是有些来历的吧?也一定是不同凡响的吧?
果然,《在齐鲁文学作品年展》(小说卷2013)上就有他的中篇小说《婪岸》。拿来读,一读,就放不下了。文章一开头就说:“罗曼和罗兰搬到我对门那天,我和妻子苏枚刚办完离婚手续”,哈哈,有点意思,一个刚离婚的男人,两个年轻的女子,应该是有看头有嚼头的。在作者沉着冷静的叙述中,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一个疑窦接着一个疑窦,先是看到了两女子衣服堆中的一身仿制女式警服,接着是罗曼半夜突然砸门叫“我”,“我”看到全身赤裸的罗兰,手里拿着一把刀,再接着是两女子的突然搬离,然后“我”又应邀与两女子同居于一幢别墅,再到有着神秘面纱的“婪岸洗浴城”,最后两女子神秘失踪,文章结尾,也颇令人回味。“我”,因为那方面不行,和妻子离婚,因为行了,被两女子赶离了别墅,妻子回归,却又是为了“我”的不行,“为了守着一个不能惹事的男人,安安心心过日子”。作者一路逶迤蛇形,牵着人在一个梦幻般的故事里游走,亦真亦假,亦梦亦幻。小说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读完,静默良久,神思还在恍惚,还在为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唏嘘纠结。
因为《婪岸》的吸引,断断续续又读了他的 《薄冰》、《谍爱》和留住乡愁系列《狗尾巴城堡》、《司息河的呼吸》、《牛背山歌谣》等中短篇。《薄冰》是官场题材的,近年来,官场小说泛滥,也俗烂,张世勤能写出新意,实在是难能可贵。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我”被提拔为土地局局长,妻子去了美国,母亲来到了城里的家中。为了照顾母亲,顺其自然有了小保姆的出现。故事围绕小保姆和母亲展开,直到身边的几个人相继被带走,“我”才知道,“我”视为女儿的小保姆,是一个安插在身边的诱饵,是一颗定时炸弹。生活中的诱饵和定时炸弹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人在官场,如履薄冰。《谍爱》是一个青春爱情故事,也是很普通的题材,但是作者匠心独运,从一个神秘而陌生的女子电话约会切入,有迷失,焦虑,绝望,有形式上的对抗,小说的精彩之处在于不断抛出的谜团和烟幕弹,让事件的发展反逻辑,读来,有谍战大片的神秘莫测和引人入胜。能把俗烂的题材新出新意,能把普通的故事写得耐读,没有一定的构思技巧,没有一定的语言功底,是达不到的。班头果然是不同凡响的。
留住乡愁系列中,《狗尾巴城堡》也是第一人称叙事,文中的“我”,是一个因雷击而变成的傻子,又因再次遭雷击而变成正常人,而变成正常人的“我”,仍不得不以傻子面目示人。其中的悲凉,心酸,无奈,正是作者对当下乡村处境的思考和困惑。故事情节设置跌宕起伏。在两次神秘的雷击中,“我”变傻又变清醒,木匠被钉进墙里,和“我”媳妇雪花偷欢的毛蛋被雷劈死;为躲避火葬,“我”在一个夜晚,把死去还没“出阳”的爹背到东崮埋葬:在农村拆迁的过程中,“我”意外获得神婆三婆的爱情;社区建成、村民搬进楼房后,雪花回来又走了,三婆也投入别人的怀抱;熟悉的狗尾巴村不见了,手写的春联不见了,往年春节里红火的气氛不见了,在传统的“请家堂”仪式上,更是上演了一场活生生的闹剧。《司息河的呼吸》写的都是一些乡村小人物,像四杀把、小罗汉、刘小手、白娘子、小花、张耳朵等,写实与写意,象征与传奇,作者在描摹乡村人物生活的困顿中,始终保持感觉的敏锐。在他的笔下,人潜在的私欲和功利昭然若揭。乡村题材小说是一个大题材,在乡村与城市的冲撞中,张世勤通过各色人物的不同际遇,展现了时代变迁中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的对抗与冲突,作者对人伦、世俗的温情凭吊,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恋,也殷殷呈现。
第二次见班头是省文学院组织的采风,我尽地主之谊,请班头和同学们喝羊肉汤。喝羊肉汤的班头仍旧一副笑眯眯的老好人模样,对于酒,也笑眯眯地来者不拒。看着那么一个笑眯眯的老好人,禁不住会想,哈哈,生活真有意思,生活也真奇妙。你不知道你面前的一个笑眯眯的人会有一肚子的故事,你不知道你哪句话,一个蹙眉,或者是一个迷离的眼神,都会被这个人演绎出一个玄妙的故事。你不知道的时候,他已设局,把你牢牢地陷在他的小说里,你废寝忘食,又心甘情愿。
因此觉得眼前人神秘而陌生。倒是在他的小说里,觉得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他随着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日益丰盈,灵动,同时,也因他小说人物的丰富多彩,气象万千,他的形象更加神秘和模糊。
电子版读物实在是累人,翻找又不方便。说与班头,他说,不值得你那么认真读。值与不值,哈哈,班头,这回,你说了不算。
第一次见到张世勤是在鲁迅文学院山东作家研修班上。他一副笑眯眯的老好人模样,被任命做了我们的班长,我们亲切地称他班头。
这些年孤陋寡闻,读书少,认识的作家也少。看大名鼎鼎的鲁院李一鸣院长在讲课时老是拿他插科打诨,拿他说笑,想这班头一定是有些来历的吧?也一定是不同凡响的吧?
果然,《在齐鲁文学作品年展》(小说卷2013)上就有他的中篇小说《婪岸》。拿来读,一读,就放不下了。文章一开头就说:“罗曼和罗兰搬到我对门那天,我和妻子苏枚刚办完离婚手续”,哈哈,有点意思,一个刚离婚的男人,两个年轻的女子,应该是有看头有嚼头的。在作者沉着冷静的叙述中,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一个疑窦接着一个疑窦,先是看到了两女子衣服堆中的一身仿制女式警服,接着是罗曼半夜突然砸门叫“我”,“我”看到全身赤裸的罗兰,手里拿着一把刀,再接着是两女子的突然搬离,然后“我”又应邀与两女子同居于一幢别墅,再到有着神秘面纱的“婪岸洗浴城”,最后两女子神秘失踪,文章结尾,也颇令人回味。“我”,因为那方面不行,和妻子离婚,因为行了,被两女子赶离了别墅,妻子回归,却又是为了“我”的不行,“为了守着一个不能惹事的男人,安安心心过日子”。作者一路逶迤蛇形,牵着人在一个梦幻般的故事里游走,亦真亦假,亦梦亦幻。小说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读完,静默良久,神思还在恍惚,还在为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唏嘘纠结。
因为《婪岸》的吸引,断断续续又读了他的 《薄冰》、《谍爱》和留住乡愁系列《狗尾巴城堡》、《司息河的呼吸》、《牛背山歌谣》等中短篇。《薄冰》是官场题材的,近年来,官场小说泛滥,也俗烂,张世勤能写出新意,实在是难能可贵。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我”被提拔为土地局局长,妻子去了美国,母亲来到了城里的家中。为了照顾母亲,顺其自然有了小保姆的出现。故事围绕小保姆和母亲展开,直到身边的几个人相继被带走,“我”才知道,“我”视为女儿的小保姆,是一个安插在身边的诱饵,是一颗定时炸弹。生活中的诱饵和定时炸弹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人在官场,如履薄冰。《谍爱》是一个青春爱情故事,也是很普通的题材,但是作者匠心独运,从一个神秘而陌生的女子电话约会切入,有迷失,焦虑,绝望,有形式上的对抗,小说的精彩之处在于不断抛出的谜团和烟幕弹,让事件的发展反逻辑,读来,有谍战大片的神秘莫测和引人入胜。能把俗烂的题材新出新意,能把普通的故事写得耐读,没有一定的构思技巧,没有一定的语言功底,是达不到的。班头果然是不同凡响的。
留住乡愁系列中,《狗尾巴城堡》也是第一人称叙事,文中的“我”,是一个因雷击而变成的傻子,又因再次遭雷击而变成正常人,而变成正常人的“我”,仍不得不以傻子面目示人。其中的悲凉,心酸,无奈,正是作者对当下乡村处境的思考和困惑。故事情节设置跌宕起伏。在两次神秘的雷击中,“我”变傻又变清醒,木匠被钉进墙里,和“我”媳妇雪花偷欢的毛蛋被雷劈死;为躲避火葬,“我”在一个夜晚,把死去还没“出阳”的爹背到东崮埋葬:在农村拆迁的过程中,“我”意外获得神婆三婆的爱情;社区建成、村民搬进楼房后,雪花回来又走了,三婆也投入别人的怀抱;熟悉的狗尾巴村不见了,手写的春联不见了,往年春节里红火的气氛不见了,在传统的“请家堂”仪式上,更是上演了一场活生生的闹剧。《司息河的呼吸》写的都是一些乡村小人物,像四杀把、小罗汉、刘小手、白娘子、小花、张耳朵等,写实与写意,象征与传奇,作者在描摹乡村人物生活的困顿中,始终保持感觉的敏锐。在他的笔下,人潜在的私欲和功利昭然若揭。乡村题材小说是一个大题材,在乡村与城市的冲撞中,张世勤通过各色人物的不同际遇,展现了时代变迁中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的对抗与冲突,作者对人伦、世俗的温情凭吊,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恋,也殷殷呈现。
第二次见班头是省文学院组织的采风,我尽地主之谊,请班头和同学们喝羊肉汤。喝羊肉汤的班头仍旧一副笑眯眯的老好人模样,对于酒,也笑眯眯地来者不拒。看着那么一个笑眯眯的老好人,禁不住会想,哈哈,生活真有意思,生活也真奇妙。你不知道你面前的一个笑眯眯的人会有一肚子的故事,你不知道你哪句话,一个蹙眉,或者是一个迷离的眼神,都会被这个人演绎出一个玄妙的故事。你不知道的时候,他已设局,把你牢牢地陷在他的小说里,你废寝忘食,又心甘情愿。
因此觉得眼前人神秘而陌生。倒是在他的小说里,觉得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他随着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日益丰盈,灵动,同时,也因他小说人物的丰富多彩,气象万千,他的形象更加神秘和模糊。
电子版读物实在是累人,翻找又不方便。说与班头,他说,不值得你那么认真读。值与不值,哈哈,班头,这回,你说了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