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年01月22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3]
土 街
□崔中华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老家小村的街道简简单单,东西狭长的主街道,夯实的黄土路面,低洼处堆着沙土,一阵风过去,黄沙弥漫,吹得村里人满嘴满鼻孔的黄沙。
街道的宽度能并排过两辆毛驴车,街道两旁大都是低矮的土坯房和土墙。
你家小院在土街的最西头,院子后面是那口甜水井,小院的东面是生产队的几间牛屋,紧靠牛屋东墙是两间低矮的土坯房,西边的一间住着瞎陈一,东边的一间住着四老婆,中间用高粱秸秆隔开。两人都是五保户,无儿无女,记忆中应该是靠近七十岁的人。
陈二喜住在土街十字路口靠北的一间小屋里,屋是一间,很小,一床一桌一火炉,再也没有多余的空间,但小屋却是浑砖的,青色的砖,黑色的瓦,门也漆成黑色,寡寡淡淡,倒也清清爽爽。在那些低矮的土坯房中,这间小屋就有了鹤立鸡群的味道。
陈二喜孤身一人,但见多识广,又住在十字街口,他的家门口自然成为人场,东拉西扯,谈古论今,显得十分热闹。
夏天的他永远穿着白绸褂,黑色的胖腿裤,头上是一顶小草帽,久远年代的样式。人说他当过国民党的保安队长,曾经的风光还隐隐显在他满是老年斑白净的脸上。他懂一点医术,间或卖点凉面条,有时还给人相面,糊口没问题。他做的凉面条很诱人,鸡蛋西红柿卤,蒜汁,刚从村西头的井里打上来的凉水,孩子们永远都是咽着口水走开,只有那些赢了钱的大人才去喝上一碗。
土街热闹的去处除了十字街口,就是打麦场了。打麦场在村子的西头,和土街连在一起,再往北的黄土路是通往镇上的,和土街没多少关系了。
几棵环抱的大柳树点缀在平整光滑的打麦场周围,夏天南风一阵阵吹来,麦子的香味让沉睡了一个冬天和一个春天的打麦场变得生动起来:防火的几个大水缸装满了清澈的井水,分放在打麦场的四周;压麦子的石磙擦得干干净净,露出青石的光芒;拉麦子的马车已经套好,一匹驾辕的大马,两匹拉套的骡子,身上的毛发在夏日的阳光下闪闪发亮;赶车人白衣黑裤,麦黄色的草帽,长长的鞭梢系一红绳,清脆的响鞭引来了一群孩童。
夏天的夜晚,土街成了你和小伙伴们玩耍的天堂。找一块靠土街旁边松软的好地方,脱下鞋子,光着脚丫,在沙土上玩起了翻跟斗摔跤,一个个满头大汗,头上脸上沾满了泥沙,全都灰头灰脸,只剩下忽闪忽闪的两只眼睛。玩累了,躺在松松软软的土街上,闭上眼睛,让凉凉的夏风吹过。
那时候土街还是热闹的饭场,一到吃饭都端着碗“上当街”。三五成群在土街上,或站、或蹲、或倚墙而立。那时候的饭食很简单,窝头、红薯、玉米粥、咸菜,几乎家家一样。
大人们左手拇指、食指托着粥碗,无名指、小指夹着窝头,右手持筷,喝一口玉米粥,吃一口红薯面馍,边吃边拉呱,家长里短,逸闻趣事,谈天说地,不亦乐乎。孩子们边吃边玩耍,那份热闹和喜庆,穿越时间的河流,残留在成年后的睡梦中。
冬天的土街上冷清了许多,除了吃饭的当口,街上就没有多少人了。男劳力们有的去挖河了,有的去拾粪了;妇女们在家里纺花织布,喂猪喂鸡;几位老人靠在土街旁的矮墙上,在暖暖的冬阳下闭着眼睛晒太阳。
几只鸡在不远处刨食;一头黑猪在躺在土墙根,在沙土窝里蹭痒痒;一只黄狗十字路口走过来,影子在冬阳下晃来晃去,透着冷冷的孤独。
老家的小村安安静静,小村的土街上安安静静,不知是谁家的烟囱冒出了阵阵炊烟,到做午饭的时间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老家小村的街道简简单单,东西狭长的主街道,夯实的黄土路面,低洼处堆着沙土,一阵风过去,黄沙弥漫,吹得村里人满嘴满鼻孔的黄沙。
街道的宽度能并排过两辆毛驴车,街道两旁大都是低矮的土坯房和土墙。
你家小院在土街的最西头,院子后面是那口甜水井,小院的东面是生产队的几间牛屋,紧靠牛屋东墙是两间低矮的土坯房,西边的一间住着瞎陈一,东边的一间住着四老婆,中间用高粱秸秆隔开。两人都是五保户,无儿无女,记忆中应该是靠近七十岁的人。
陈二喜住在土街十字路口靠北的一间小屋里,屋是一间,很小,一床一桌一火炉,再也没有多余的空间,但小屋却是浑砖的,青色的砖,黑色的瓦,门也漆成黑色,寡寡淡淡,倒也清清爽爽。在那些低矮的土坯房中,这间小屋就有了鹤立鸡群的味道。
陈二喜孤身一人,但见多识广,又住在十字街口,他的家门口自然成为人场,东拉西扯,谈古论今,显得十分热闹。
夏天的他永远穿着白绸褂,黑色的胖腿裤,头上是一顶小草帽,久远年代的样式。人说他当过国民党的保安队长,曾经的风光还隐隐显在他满是老年斑白净的脸上。他懂一点医术,间或卖点凉面条,有时还给人相面,糊口没问题。他做的凉面条很诱人,鸡蛋西红柿卤,蒜汁,刚从村西头的井里打上来的凉水,孩子们永远都是咽着口水走开,只有那些赢了钱的大人才去喝上一碗。
土街热闹的去处除了十字街口,就是打麦场了。打麦场在村子的西头,和土街连在一起,再往北的黄土路是通往镇上的,和土街没多少关系了。
几棵环抱的大柳树点缀在平整光滑的打麦场周围,夏天南风一阵阵吹来,麦子的香味让沉睡了一个冬天和一个春天的打麦场变得生动起来:防火的几个大水缸装满了清澈的井水,分放在打麦场的四周;压麦子的石磙擦得干干净净,露出青石的光芒;拉麦子的马车已经套好,一匹驾辕的大马,两匹拉套的骡子,身上的毛发在夏日的阳光下闪闪发亮;赶车人白衣黑裤,麦黄色的草帽,长长的鞭梢系一红绳,清脆的响鞭引来了一群孩童。
夏天的夜晚,土街成了你和小伙伴们玩耍的天堂。找一块靠土街旁边松软的好地方,脱下鞋子,光着脚丫,在沙土上玩起了翻跟斗摔跤,一个个满头大汗,头上脸上沾满了泥沙,全都灰头灰脸,只剩下忽闪忽闪的两只眼睛。玩累了,躺在松松软软的土街上,闭上眼睛,让凉凉的夏风吹过。
那时候土街还是热闹的饭场,一到吃饭都端着碗“上当街”。三五成群在土街上,或站、或蹲、或倚墙而立。那时候的饭食很简单,窝头、红薯、玉米粥、咸菜,几乎家家一样。
大人们左手拇指、食指托着粥碗,无名指、小指夹着窝头,右手持筷,喝一口玉米粥,吃一口红薯面馍,边吃边拉呱,家长里短,逸闻趣事,谈天说地,不亦乐乎。孩子们边吃边玩耍,那份热闹和喜庆,穿越时间的河流,残留在成年后的睡梦中。
冬天的土街上冷清了许多,除了吃饭的当口,街上就没有多少人了。男劳力们有的去挖河了,有的去拾粪了;妇女们在家里纺花织布,喂猪喂鸡;几位老人靠在土街旁的矮墙上,在暖暖的冬阳下闭着眼睛晒太阳。
几只鸡在不远处刨食;一头黑猪在躺在土墙根,在沙土窝里蹭痒痒;一只黄狗十字路口走过来,影子在冬阳下晃来晃去,透着冷冷的孤独。
老家的小村安安静静,小村的土街上安安静静,不知是谁家的烟囱冒出了阵阵炊烟,到做午饭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