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年04月02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7]

道家的“格物”功夫

□王西胜
   【经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zuō)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mò)身不殆。——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浅释】
   本章承上章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两问,讲道家“格物”的功夫。
   “虚”,为放空、清空,变通透。“致虚极”,把自己的身心彻底地放松、放开,在心里面无一丝执着,无一丝杂念,无一丝私欲、欲望。“守静笃”,把心深深地沉静下来,深沉地入静。守,似守非守,而不是执着死守。“致虚极,守静笃”,是道家修炼“从入门到精通”都离不开的基本功,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下手解决自身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格物。
   “格物”一词,虽出自儒典,但“格物”的功夫,道家也要做。此处的“物”,非指宏观、微观世界有形有象、有质有量的实体之物,而是亚微观层面吾人内心微动之念和所接收到的场能信号。“格”为感格,“感而遂通”之义。“格物”,就是通过心法的修炼,意念的调节,令自身与自然宇宙万物的场能信息进行通融、融化。
   “万物并作”,指自然宇宙万物的场能、信息无时无刻不在运作着,而且相互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能量、信息的转移、转化。
   “吾以观其复”,便是道家“格物”的功夫了。“观”,是操作方法;“复”,是所观结果。
   具体如何 “观”,《常清静经》言之最详:“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心、形、物、空、无、寂,一路“观”来,层层深入,返本还原,得常清静,一言以蔽之:把一切化为零!
   在整个“观其复”的过程中,这位“致虚极,守静笃”的修“观”之人,除了修自己,把自己的一切彻彻底底毫无保留地化为零之外,未见其对万物施加任何人为的干涉,此乃名副其实的“无为法”!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我心归零,万物自然归零”,当修“观”之人自己真正能够尽性归零之时,纷纷芸芸的万物,在亚微观场能信息层面,也自然而然地复归于各自原始的本来面目去了,这就是“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命,即本来面目。
   在强大的零态场能信息运行作用下,自然宇宙万事万物自然而然地步入零态场能信息自然永恒有序的大排列程序和轨道中去,修炼完善自己,实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这就是“复命曰常”。
   常,即真常,永恒之义。能够悟知自然宇宙永恒的规律和法则,意味着真正见到了本性光明,这就是“知常曰明”;不悟真常、不能遵循自然规律和法则行事,任性而为谓之“作”(zuō),其结果是脱离轨道,遭受反作用,最终自取祸殃,这就是“不知常,妄作凶”。
   悟知并遵循自然规律和法则行事,则知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自然能以一个博大的胸怀,包容整个自然宇宙一切万事万物,叫做“知常容”;有容乃大,自然奉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叫做 “容乃公”;一颗公心,无所不周,无处不到,叫做“公乃全”;全至极处,突破一切时空界限,后天返先天,叫做“全乃天”;天地万物皆生于道,能回天,即合道,叫做“天乃道”;与道同步,进入永恒的自由王国,叫做“道乃久”;至此,一切圆满,万事皆毕,永无危险忧患,叫做“没身不殆”!
   “没”,通“殁”(mò),死之义。“没身”者,终其身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