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年09月10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6]
天地人和
□孔海钦
对于天地,中国人情有独钟。中华文化,来自于对天地自然的感悟,故与天地融为一体。仰视于天,俯视于地,俯仰不愧天地,这就是中国人的气概。天是阳,地是阴,男是阳,女是阴。阴阳,构造了天地万物众生,故而天、地、人,理当和谐共处。人要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追求天人合一。
常常听老人言:好好做事,老天保佑;做了坏事,天打雷劈。天,是中国人非常古老而朴实的信仰。信仰,不仅仅是宗教信仰。所以古字“天”字上横比下横长一点,以示对天的敬畏。中国人遇事,自然而然,随口而出:天啦!
地,养育万物。如《易》坤卦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要像地一样厚德,才能承载万物的成长。山,不嫌一块小石子,故能成其高。海,不嫌小溪,故能成其大。有水的地方,就会有生命。水从来没有彰显自己给人生命的功劳,故上善若水。
为了天、地、人,永久和谐共处,就必须有个规矩,这规矩就是“礼”。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敬而已矣。相互之间恭敬,就会相处的愉悦。天地人,贵在和谐。礼,是有原则的。不是为了和谐而放弃原则。意见一致,和乐相处。意见不一,和而不同,尊重各方,但在执行时必须维护大多数人认可的原则。这原则,视同法律,也是法律存在的起源。所以天、地、人的相处,必须遵守各自的规律,这规律就是道。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
如何遵循这道呢?从我们生存的时空来看,天地人,谓之三才。人,顶天立地。《道德经》云: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
《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夙兴夜寐。根据节气不同,季节不同,就要做符合自然规律的事。人在做,天在看,天看着人在做。中国人对天是非常敬畏的,记得小时候父母就一直说,不可用食指头指向天,仰视天就要温和慈怀,俯察地,就要谦卑感恩。谁都不敢得罪于天?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得罪了天,再怎么祈祷都是徒劳的。
人,存在于天地之间,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因为人有人文。人,如果没有人文修养,那是非常欠缺的,不完美的。人文修养差的人,只想自己之美。人文修养好点的,就会去完美他人,完美自然。
《孝经》云:“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告诉人们:利用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季节变化,认识土壤的肥沃或贫瘠,而决定种植何物,以获得最大的收成。行为谨慎,节省简约,以此来赡养父母,行百姓之孝。这是为人基本的人文修养。
在中华民族独有的处世观念中,其核心思想,就是“和”一字。经过几千年的心心相传,已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天地人和,阐述了一种思想,颂扬了一种精神,顺应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为我们的生活指引了方向。
天时、地利、人和,则万事昌盛,吉祥如意!孟子曰:“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对于天地,中国人情有独钟。中华文化,来自于对天地自然的感悟,故与天地融为一体。仰视于天,俯视于地,俯仰不愧天地,这就是中国人的气概。天是阳,地是阴,男是阳,女是阴。阴阳,构造了天地万物众生,故而天、地、人,理当和谐共处。人要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追求天人合一。
常常听老人言:好好做事,老天保佑;做了坏事,天打雷劈。天,是中国人非常古老而朴实的信仰。信仰,不仅仅是宗教信仰。所以古字“天”字上横比下横长一点,以示对天的敬畏。中国人遇事,自然而然,随口而出:天啦!
地,养育万物。如《易》坤卦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要像地一样厚德,才能承载万物的成长。山,不嫌一块小石子,故能成其高。海,不嫌小溪,故能成其大。有水的地方,就会有生命。水从来没有彰显自己给人生命的功劳,故上善若水。
为了天、地、人,永久和谐共处,就必须有个规矩,这规矩就是“礼”。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敬而已矣。相互之间恭敬,就会相处的愉悦。天地人,贵在和谐。礼,是有原则的。不是为了和谐而放弃原则。意见一致,和乐相处。意见不一,和而不同,尊重各方,但在执行时必须维护大多数人认可的原则。这原则,视同法律,也是法律存在的起源。所以天、地、人的相处,必须遵守各自的规律,这规律就是道。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
如何遵循这道呢?从我们生存的时空来看,天地人,谓之三才。人,顶天立地。《道德经》云: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
《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夙兴夜寐。根据节气不同,季节不同,就要做符合自然规律的事。人在做,天在看,天看着人在做。中国人对天是非常敬畏的,记得小时候父母就一直说,不可用食指头指向天,仰视天就要温和慈怀,俯察地,就要谦卑感恩。谁都不敢得罪于天?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得罪了天,再怎么祈祷都是徒劳的。
人,存在于天地之间,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因为人有人文。人,如果没有人文修养,那是非常欠缺的,不完美的。人文修养差的人,只想自己之美。人文修养好点的,就会去完美他人,完美自然。
《孝经》云:“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告诉人们:利用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季节变化,认识土壤的肥沃或贫瘠,而决定种植何物,以获得最大的收成。行为谨慎,节省简约,以此来赡养父母,行百姓之孝。这是为人基本的人文修养。
在中华民族独有的处世观念中,其核心思想,就是“和”一字。经过几千年的心心相传,已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天地人和,阐述了一种思想,颂扬了一种精神,顺应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为我们的生活指引了方向。
天时、地利、人和,则万事昌盛,吉祥如意!孟子曰:“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