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年01月13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1]
我们要多讲讲孔孟之道
□孔海钦
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从未间断的民族,中华民族得以绵延五千年,靠的是不断探索、创新、反省、继承的精神。而这种传承,归根到底是由千万个家庭,代代相传实现的。《礼记·大学》中就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不难发现,从修身到平天下,有一个绕不过去的环节就是家。
现代社会情况复杂,信仰缺失、道德危机、信任危机等问题层出不穷,孔孟之道所倡导的为政以德、利他之道等,可谓正当行时。始于家庭,起自孝道的德行培养,更是社会所必须。
孝,是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尔雅》说:“善事父母曰孝。”对父母要怡吾色,柔吾声。孝顺,孝在顺上。不违背礼,不违背父母的良好意愿和习惯,对父母要和颜悦色。但孔孟之道倡导孝,反对愚孝。父母有过错,子女可谏言。父母有诤子,就不致于陷父母于不义之中。
孝,是子女善事父母。作为子女,凡是所行所言,皆能使父母安心,自己心安。善于结交益友,博学好礼,敬业友善,夫妻和乐,关爱子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凡此种种皆能使父母安心。故身为子女,当力行之。《礼记》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也就是说:作为孝子,侍奉父母亲,起居时要充分表达对父母最大的敬意;饮食时要让父母心情愉悦;当父母生病时要怀着最忧愁焦虑的情感;办理父母的丧事要悲哀痛惜;祭祀时要崇敬肃穆。
孝,是子女敬养父母。《论语·为政》记载,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孝顺父母,关键在于崇敬父母。如果失去了崇敬,那养父母与养宠物又有什么区别?
孝,是传德于子孙。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有孔母,才有孔子;有孟母,才有孟子。纵观历史,凡是家德好的,就会代代相传,子孙兴旺,还会不同程度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如孔子,到现在传了80代;曾国藩,因家训严格,其家风绵续不断;钱家因有 《钱氏家训》,近代出现1个诺贝尔奖、2个外交家、3个科学家、4个国学大师、5个全国政协副主席、18个两院院士。《钱氏家训》各篇开篇即语:“心术不可得罪于天,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钱氏家训》实是一篇无价宝典,也是中国人珍贵的精神遗产。
孝,因人而异,感受迥然。在《礼记·祭义》中,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是说孝有三等,最上等的是自己尊敬父母,使得人人也尊敬和爱戴父母,立身行道,扬名显亲;其次是弗辱,即不亏身体,不辱自身,不使父母蒙羞受辱;再其次是养亲而已,即养父母之口体,供应衣食住行,照顾疾病,顺其意,乐其心,重其丧。
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皆言及孝。自汉朝以后,孝道更是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和文化心理,历久常新地沉淀至今,成为每个家庭的行为准则,也是当今社会的稳定因素。有家庭的和谐,就会有社会的和谐。
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从未间断的民族,中华民族得以绵延五千年,靠的是不断探索、创新、反省、继承的精神。而这种传承,归根到底是由千万个家庭,代代相传实现的。《礼记·大学》中就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不难发现,从修身到平天下,有一个绕不过去的环节就是家。
现代社会情况复杂,信仰缺失、道德危机、信任危机等问题层出不穷,孔孟之道所倡导的为政以德、利他之道等,可谓正当行时。始于家庭,起自孝道的德行培养,更是社会所必须。
孝,是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尔雅》说:“善事父母曰孝。”对父母要怡吾色,柔吾声。孝顺,孝在顺上。不违背礼,不违背父母的良好意愿和习惯,对父母要和颜悦色。但孔孟之道倡导孝,反对愚孝。父母有过错,子女可谏言。父母有诤子,就不致于陷父母于不义之中。
孝,是子女善事父母。作为子女,凡是所行所言,皆能使父母安心,自己心安。善于结交益友,博学好礼,敬业友善,夫妻和乐,关爱子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凡此种种皆能使父母安心。故身为子女,当力行之。《礼记》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也就是说:作为孝子,侍奉父母亲,起居时要充分表达对父母最大的敬意;饮食时要让父母心情愉悦;当父母生病时要怀着最忧愁焦虑的情感;办理父母的丧事要悲哀痛惜;祭祀时要崇敬肃穆。
孝,是子女敬养父母。《论语·为政》记载,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孝顺父母,关键在于崇敬父母。如果失去了崇敬,那养父母与养宠物又有什么区别?
孝,是传德于子孙。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有孔母,才有孔子;有孟母,才有孟子。纵观历史,凡是家德好的,就会代代相传,子孙兴旺,还会不同程度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如孔子,到现在传了80代;曾国藩,因家训严格,其家风绵续不断;钱家因有 《钱氏家训》,近代出现1个诺贝尔奖、2个外交家、3个科学家、4个国学大师、5个全国政协副主席、18个两院院士。《钱氏家训》各篇开篇即语:“心术不可得罪于天,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钱氏家训》实是一篇无价宝典,也是中国人珍贵的精神遗产。
孝,因人而异,感受迥然。在《礼记·祭义》中,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是说孝有三等,最上等的是自己尊敬父母,使得人人也尊敬和爱戴父母,立身行道,扬名显亲;其次是弗辱,即不亏身体,不辱自身,不使父母蒙羞受辱;再其次是养亲而已,即养父母之口体,供应衣食住行,照顾疾病,顺其意,乐其心,重其丧。
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皆言及孝。自汉朝以后,孝道更是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和文化心理,历久常新地沉淀至今,成为每个家庭的行为准则,也是当今社会的稳定因素。有家庭的和谐,就会有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