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年01月13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1]
齐“家”与“班子”建设
□王西胜【经文】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lì),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fèn)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jié)纣(zhòu)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礼记·大学》
【浅释】
《大学》中这一段内容揭示了“家”的另一重内涵和“齐家”对于“治国”另一重意义上的支撑——核心机构的班子建设问题。
古今社会形态和国家体制虽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凡治国者(于今而言,治企亦然),都不能没有其核心机构(俗称“班子”)。班子成员素质如何,班子建设得怎么样,会直接决定其治国(或治企)的成败。古代社会,受其历史条件的影响,班子成员之间往往具有密切的血缘关联,或者说普遍都是在搞 “家天下”,所以治国平天下到了最后其实就变成了如何管好数口、数十口、数百口、数千口、数万口之家的问题。今天的班子,多数不具有血缘纽带特质,而是以义相合,即因某种共同的主义、理想、信念、目标、价值观等走到一起,组织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事业成败的仍然是班子成员素质和班子建设状况。尽管血缘纽带不明显了(或不存在了),但班子仍然具有“家”的某种属性,不能把班子建设成“家”的话,谓之“家不家”,随之而来的必将是 “国不国”(企不企)。此理换成古话说,就是“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班子内部若能兴起仁德、礼让,班子所治理的国家(或企业)就能响应其仁德、礼让而蔚然成风。
那么决定班子成员素质和班子建设状况的因素是什么呢?答案只有三个字:一把手!此理换成古话说,就是“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也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再往细节上追溯,更具决定性的因素是一把手的“机”——内心微微一动的念头!这里的“机”,同于“几”。(《易》曰:“几者,动之微也。”)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一把手的一句话不得当,就能把整个事业彻底搞砸;一把手一个人的素质,就能决定整个国家(或企业)的命运!三皇五帝中的圣明天子尧、舜,以仁德治天下,民众跟着学仁德;夏、商两朝的亡国之君桀、纣,以残暴治天下,民众跟着学残暴。假如一把手不能 “诚其意”,他们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的话,老百姓肯定是不会买账的。
基于此,一把手要想把孝、弟、慈落实到位,把班子建设好,进而把国家(或企业)治理好的话,就必须依靠一个“恕”字作为保障措施:自己先做到了的,才可以要求别人去做;自己不触犯的,才可以责令别人不许越雷池;自己要是不能把这个“恕”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话,却想令其他人听自己的,那怎么可能办到呢?
广义地说,儒家的一切学问、理念,要想落地、接地气,产生实际效果,都离不开这个“恕”字。子贡向孔子讨教“可以终身行之”的一个字,孔子的回答正是:其“恕”乎!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lì),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fèn)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jié)纣(zhòu)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礼记·大学》
【浅释】
《大学》中这一段内容揭示了“家”的另一重内涵和“齐家”对于“治国”另一重意义上的支撑——核心机构的班子建设问题。
古今社会形态和国家体制虽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凡治国者(于今而言,治企亦然),都不能没有其核心机构(俗称“班子”)。班子成员素质如何,班子建设得怎么样,会直接决定其治国(或治企)的成败。古代社会,受其历史条件的影响,班子成员之间往往具有密切的血缘关联,或者说普遍都是在搞 “家天下”,所以治国平天下到了最后其实就变成了如何管好数口、数十口、数百口、数千口、数万口之家的问题。今天的班子,多数不具有血缘纽带特质,而是以义相合,即因某种共同的主义、理想、信念、目标、价值观等走到一起,组织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事业成败的仍然是班子成员素质和班子建设状况。尽管血缘纽带不明显了(或不存在了),但班子仍然具有“家”的某种属性,不能把班子建设成“家”的话,谓之“家不家”,随之而来的必将是 “国不国”(企不企)。此理换成古话说,就是“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班子内部若能兴起仁德、礼让,班子所治理的国家(或企业)就能响应其仁德、礼让而蔚然成风。
那么决定班子成员素质和班子建设状况的因素是什么呢?答案只有三个字:一把手!此理换成古话说,就是“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也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再往细节上追溯,更具决定性的因素是一把手的“机”——内心微微一动的念头!这里的“机”,同于“几”。(《易》曰:“几者,动之微也。”)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一把手的一句话不得当,就能把整个事业彻底搞砸;一把手一个人的素质,就能决定整个国家(或企业)的命运!三皇五帝中的圣明天子尧、舜,以仁德治天下,民众跟着学仁德;夏、商两朝的亡国之君桀、纣,以残暴治天下,民众跟着学残暴。假如一把手不能 “诚其意”,他们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的话,老百姓肯定是不会买账的。
基于此,一把手要想把孝、弟、慈落实到位,把班子建设好,进而把国家(或企业)治理好的话,就必须依靠一个“恕”字作为保障措施:自己先做到了的,才可以要求别人去做;自己不触犯的,才可以责令别人不许越雷池;自己要是不能把这个“恕”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话,却想令其他人听自己的,那怎么可能办到呢?
广义地说,儒家的一切学问、理念,要想落地、接地气,产生实际效果,都离不开这个“恕”字。子贡向孔子讨教“可以终身行之”的一个字,孔子的回答正是:其“恕”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