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年02月10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1]

关于人与人相处的“界限”问题

□整理/王西胜
   问:最近心理学界都在讨论人和人的界限问题,有观点认为中国文化下的家长容易跨越界限干涉儿女的生活,当然整个社会也存在界限不清的问题,现在心理科学一边倒地讨伐侵犯界限的现象,想知道传统文化怎么看待界限的问题?
   答:心理科学是如何讨伐“侵犯界限的现象”的?
   问:【转发某心理学专家的文章链接,标题是“滚!”,内容提要是“亲密,很重要。界限,同样重要。”】最近很流行类似的心理学普及文章。
   答:儒家、道家是以“知止”二字来表达“边界(界限)”的。也就是说,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清晰地找准自己的位置,然后明确自己的职责,进而履行自己的义务。
   中华传统文化倡导,“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与人相处,要互相关爱,彼此造福,而不要互相干扰,彼此伤害。当人们对于自己的位置、职责、义务的界定模糊,对自己的思想、言语、行动的把握失衡时,一般是提醒其行“恕”道,通过换位思考,令自己清醒过来,尝试着感受对方的感受,发现对方的需求,“有需求有服务,无需求无打扰”,换成古话说,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以“数(shuò)”来特别提醒人们注意把握交往时的分寸尺度,“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无论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如果把握不住相处的边界(界限),不给彼此的关系赋予足够的“留白”,都会适得其反的。
   问:收到,我学而习之!被侵犯界限的一方,如何做呢?现在进行抗争和讨伐的,应该是这样的人。
   答: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被侵犯者,除了认定自己受到侵犯、是受害者,要积极寻求摆脱的方法之外,还应该静心沉思:自己有没有以同样(或类似)的方式侵犯过他人,是否生起过以暴易暴之心念以报复对方。若有,当生惭愧心与忏悔心,改过自新;若无,应再接再厉,力避今后发生。这是真正令自己获得自由、不受侵犯的除根之法,其深层原理在于:欲知过去因,现今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今作者是。
   有些以暴易暴的方法,看似暂时有效,甚至令人振奋,但实际上由于没能“反求诸己”,所以不能除根。而且同时还为自己将来受到更大的侵犯埋下种子,其深层机理在于:“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
   因此,为人咨询支招者,不可以不慎,一旦给别人出了损招,自己也有连带过失,会给自己招致“反作用”的。
   问: 反求诸己,而不要管别人是否侵犯了界限。
   答:“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自身修为不到这一步,没有化人之功,就都还在作用与反作用互相交织的漩涡里,事实上是管不了别人侵犯不侵犯的。
   如果有人非得想管,那只能对他说一句:你有想象的权利!
   问:“天下至诚”,老师可以解释下吗?
   答:请参阅拙著《儒学心印》“中庸”部分第二十章(最后一节)至第二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