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7年02月27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B3]

蒸年馍

本报小记者(编号:010258)、市第一实验小学南校区六·三班 刘浩琰
   腊月二十四,祭灶节第二天,按照奶奶的“迎新计划”,今天家里要蒸年馍。
   奶奶起得最早,因为她要把昨晚和好的面 “醒一醒”,还要准备面板、模子和锅。我不想错过一年一次“大展身手”的机会,也早早起了床。等天大亮,二姨奶奶、三姨奶奶、大舅爷爷陆续来报道了。“队伍集结完毕,蒸年馍正式开始!”随着奶奶一声令下,大家兵分三路进行:我、二姨奶奶、大舅爷爷这一队主攻揉面;奶奶负责弄枣;三姨奶奶准备午餐。
   我作为连续参加了三次“蒸馍会战”的“老兵”,对揉面这活儿太熟悉了。抓出一团软绵绵的面,放在面板上,撒上一些面粉,从面团中间用手掌向前向下使劲揉,身体跟着手掌的节奏前后晃动,这样能省些力气。揉着揉着,面团就变硬了,至于要硬到什么程度,却是没有明确规定的,想吃劲道的馍就得大揉会儿。揉好的面团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婴儿安静地躺在面盆里。
   我们这一队的任务完成了,我这个膀大腰圆的小胖子贡献了不少力气呢。另外两队的工作也基本搞定。俗话说得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路人马又要合在一起做馍了。大家各施所长,奶奶做枣馍,二姨奶奶和大舅爷爷做馒头,三姨奶奶用模子卡花馍,我做一些小猫、小狗、小刺猬等造型的 “艺术馍”。
   偷懒的时候,我最爱看奶奶做枣馍了,她揉好一个圆馍,用两个食指轻轻一掐,掐出一个小窝,再拿颗红枣放进去,动作一气呵成,半分钟的功夫,一个点缀着六颗红枣的年馍就诞生了。
   奶奶说,做好的馍,不能接着上锅蒸,还得等着它们“发一发”。我把可爱的馍馍们一盖帘一盖帘地端到暖气片旁边,因为温度高的地方发得快。
   发好的馍,又胖了一圈。最后一道工序:上锅,蒸。
   年馍出锅了,热气腾腾,这就是年味儿,预示着新的一年全家运势蒸蒸日上!
   (指导老师 汤庆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