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修德苑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7年06月02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1]

老子的加减法

□王西胜【经文】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浅释】
   本章讲“为道”与“为学”的差异:“为学”用 “加法”,“为道”做“减法”;只有“减法”做足,才能达到“无为”,进而“无不为”。以无事取天下,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具体运用。
   做学问,要靠“加法”来积累,令知识一天比一天有所增加。而悟道,却要做“减法”,令障碍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减少再减少,直至减无可减之时,方能达到“无为”。
   “损之又损”的深意,是说要将“损之”亦损而去之。犹如“空空”之谓,光会“空”还不够,必须将“空”亦“空”了,才算功夫到家(波罗蜜)。
   当然,“为道”也离不开“为学”,“为学”是“为道”的前准备阶段。《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天下的知识浩如烟海,就算穷经皓首,不断地做“加法”,终其一生,谁又能学得完呢?总是要把“加法”做到精疲力尽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读书求学、获取知识的过程,实际上都是为了“化掉”的“积累”,为了“放下”的“拿起”!不然的话,只会“读进去”,却不会“走出来”,又如何悟道呢?一旦步入知识的丛林,所知成障,学得越多越困惑,如第二十二章所说的:“少则得,多则惑”,到头来,真正回过味来,还是要放下一切,做“减法”——把一切化为零,一切归于零,才能步入“无为”大道。
   《庄子·大宗师》里讲述了颜回在孔子的指点下,通过努力做“减法”,达到“坐忘”的故事: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 (cú)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zhì),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老子虽倡导 “无为”,但“无为”并不是终极目的,而是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为无为”,最后又将“无为”超越,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个具体运用,就是王侯们的治平之功——“取天下”。老子说,“取天下”的关键是 “无事”,“及其有事”,反而不好使,原因何在呢?
   查 “事”字的甲骨文写法,是手执权杖发号施令的图画,引申为征伐之义。《礼记·王制》:“天子无事,与诸侯相见,曰朝。”郑玄注:“事谓征伐。”因此,“无事”便是不征伐的意思,这是对 “无为”内涵中“放下征服欲”的具体实践。那么,“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矣”,其实就是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另一种描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