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年06月08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5]
田浩存:人生因高考而精彩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艳粉
昨日是2017年夏季高考的第一天,我市有5.2万学子参加高考。
40年前,我国在经历了“十年动乱”后,重新恢复了高等教育考试制度。40年来,众多莘莘学子通过高考这个公平、公正的平台实现了大学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那么,40年前的高考是什么样子的?6月7日,高考第一天,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市委党史委原主任田浩存,听他讲诉了40年前参加高考时的故事。
取消高考,他成为一位民办教师
田浩存是曹县古营集镇人,1967年高中毕业,1977年高考恢复并参加了高考,并成功被山东大学历史系录取。
6月7日,在田浩存家里,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见到了那张准考证,巴掌心大小、颜色泛黄,正是这张不起眼的纸片改写了他的人生。
“这是我保存了40年的准考证,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1977年自己参加高考时的情景,那次考试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法形容的。”田浩存介绍。
因为家庭贫困,少年时期的田浩存就渴望通过刻苦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也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可是,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当时,田浩存正在曹县一中读高二。
“那时候,整个中国都陷入了宗教式的狂热中,学校也不例外。从1966年5月到1967年高中毕业的一年多时间内,我们没有上过课,几乎每天都要去贴大字报、开批斗会,搞运动。”忆及往事,田浩存表情凝重。
1967年,高中毕业后,因为高考制度取消,田浩只能回到曹县老家务农,靠挣工分过日子。后来,他成了一名民办教师,在古营集联中教学。教学期间,他不负一名教师的天职,精心备课、教学,不误人子弟。“早晨我和学生一起做早操,晚上陪他们上自习,那段日子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田浩存说。
高考恢复,他刻苦复习如愿参加
1977年深秋,高考恢复,让29岁的田浩存命运发生了转折。
“虽然这是我日夜盼望的喜讯,但当时却有些犹豫——刚刚恢复的高考,真的可以按照成绩的高低,公平、公正录取吗?”田浩存说,身边很多人都报了名,他却迟迟没有行动。
为此,姐姐田浩梅特意骑自行车从定陶赶回老家,对他说:“你有能力用自己的真才实学获得成功,一定要参加高考。”他的同事于福存也劝他:“大家都知道你是曹县一中的尖子生,以前不让考,你无法证明自己;现在让考了,你却不报名,怎么能证明自己呢?”田浩存说:“正是姐姐和同事的一席话让我如梦初醒,赶紧报了名。”
此后,田浩存白天正常教学,晚上学生上完自习后,他便开始在煤油灯下苦读。“我把高中时的课本都拿了出来,认真复习,一晚上也就睡2个小时左右。有梦想就要奋斗,有奋斗就有快乐,那时浑身有用不完的劲。”田浩存说,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他在普连集八中考试,考生是两个人一个书桌,考场秩序非常好。
“那时能参加高考就很幸运了,没有人想到作弊。”田浩存说,当时考试的作文题目是 《难忘的一天》,他写的是1976年10月7日粉碎“四人帮”的事情。
考入山东大学,他的人生因此改写
考试结束后,田浩存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幸运的是,他终于等来了体检和政审的机会。
“当年参加体检和政审的名单是通过曹县有线广播公布的,最先听到消息的是我年仅6岁的小儿子。”田浩存说,为了证实消息的准确性,中午下班回家后,他便认真倾听广播,确认有自己的名字,一家人沉浸在喜悦中。在填报志愿时,田浩存填写了山东大学历史系。
1978年春节后,田浩存接到了山东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时我的心情很复杂,因为自己离家求学,家庭重担就得交给妻子一人,三个孩子一位老人,我真担心这个家庭会垮掉。但是妻子却很支持我,让我一定要去上大学。”田浩存说,妻子的支持和姐姐的资助,让他走上了求学路。
四年求学路,田浩存对知识的渴求永无止境,倾尽所有能利用的时间。
1982年,田浩存以优异的成绩从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被分配到了现在的菏泽市委党史委。凭借扎实的知识和个人的不懈努力,他从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慢慢晋升为市委党史委主任,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我的人生因为国家恢复高考而改写了,现在正值高考,我希望学子们能以平常的心态对待高考,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田浩存说,现在高考要求的知识面广、素质高,仍是检验莘莘学子学业水平最公平、公正的途径。
昨日是2017年夏季高考的第一天,我市有5.2万学子参加高考。
40年前,我国在经历了“十年动乱”后,重新恢复了高等教育考试制度。40年来,众多莘莘学子通过高考这个公平、公正的平台实现了大学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那么,40年前的高考是什么样子的?6月7日,高考第一天,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市委党史委原主任田浩存,听他讲诉了40年前参加高考时的故事。
取消高考,他成为一位民办教师
田浩存是曹县古营集镇人,1967年高中毕业,1977年高考恢复并参加了高考,并成功被山东大学历史系录取。
6月7日,在田浩存家里,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见到了那张准考证,巴掌心大小、颜色泛黄,正是这张不起眼的纸片改写了他的人生。
“这是我保存了40年的准考证,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1977年自己参加高考时的情景,那次考试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法形容的。”田浩存介绍。
因为家庭贫困,少年时期的田浩存就渴望通过刻苦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也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可是,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当时,田浩存正在曹县一中读高二。
“那时候,整个中国都陷入了宗教式的狂热中,学校也不例外。从1966年5月到1967年高中毕业的一年多时间内,我们没有上过课,几乎每天都要去贴大字报、开批斗会,搞运动。”忆及往事,田浩存表情凝重。
1967年,高中毕业后,因为高考制度取消,田浩只能回到曹县老家务农,靠挣工分过日子。后来,他成了一名民办教师,在古营集联中教学。教学期间,他不负一名教师的天职,精心备课、教学,不误人子弟。“早晨我和学生一起做早操,晚上陪他们上自习,那段日子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田浩存说。
高考恢复,他刻苦复习如愿参加
1977年深秋,高考恢复,让29岁的田浩存命运发生了转折。
“虽然这是我日夜盼望的喜讯,但当时却有些犹豫——刚刚恢复的高考,真的可以按照成绩的高低,公平、公正录取吗?”田浩存说,身边很多人都报了名,他却迟迟没有行动。
为此,姐姐田浩梅特意骑自行车从定陶赶回老家,对他说:“你有能力用自己的真才实学获得成功,一定要参加高考。”他的同事于福存也劝他:“大家都知道你是曹县一中的尖子生,以前不让考,你无法证明自己;现在让考了,你却不报名,怎么能证明自己呢?”田浩存说:“正是姐姐和同事的一席话让我如梦初醒,赶紧报了名。”
此后,田浩存白天正常教学,晚上学生上完自习后,他便开始在煤油灯下苦读。“我把高中时的课本都拿了出来,认真复习,一晚上也就睡2个小时左右。有梦想就要奋斗,有奋斗就有快乐,那时浑身有用不完的劲。”田浩存说,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他在普连集八中考试,考生是两个人一个书桌,考场秩序非常好。
“那时能参加高考就很幸运了,没有人想到作弊。”田浩存说,当时考试的作文题目是 《难忘的一天》,他写的是1976年10月7日粉碎“四人帮”的事情。
考入山东大学,他的人生因此改写
考试结束后,田浩存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幸运的是,他终于等来了体检和政审的机会。
“当年参加体检和政审的名单是通过曹县有线广播公布的,最先听到消息的是我年仅6岁的小儿子。”田浩存说,为了证实消息的准确性,中午下班回家后,他便认真倾听广播,确认有自己的名字,一家人沉浸在喜悦中。在填报志愿时,田浩存填写了山东大学历史系。
1978年春节后,田浩存接到了山东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时我的心情很复杂,因为自己离家求学,家庭重担就得交给妻子一人,三个孩子一位老人,我真担心这个家庭会垮掉。但是妻子却很支持我,让我一定要去上大学。”田浩存说,妻子的支持和姐姐的资助,让他走上了求学路。
四年求学路,田浩存对知识的渴求永无止境,倾尽所有能利用的时间。
1982年,田浩存以优异的成绩从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被分配到了现在的菏泽市委党史委。凭借扎实的知识和个人的不懈努力,他从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慢慢晋升为市委党史委主任,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我的人生因为国家恢复高考而改写了,现在正值高考,我希望学子们能以平常的心态对待高考,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田浩存说,现在高考要求的知识面广、素质高,仍是检验莘莘学子学业水平最公平、公正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