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关注高考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7年06月08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5]

匆匆那年,难忘高考那些事儿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杰
  “
   6月7日,2017年高考正式拉开帷幕。考场内,学生奋笔疾书;考场外,家长怀着并不轻松的心情,在陪伴和等待。对于考生家人而言,高考并非现在时,也是自己内心一段珍贵的回忆。当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陪考家长,在他们心里,那时候的高考可以改变命运,而如今,意义却不如以前,孩子们高考之后需要面对的还有很多。
  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
   昨天上午九点开考的铃声响起后,在考场外陪考的家长才松了第一口气。曹占超是陪考家长的一员,谈起自己当年的高考,他感慨万千。
   “当时的高考竞争太残酷了,确实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大家都想通过高考改变自身或整个家庭的命运。”曹占超告诉记者,“当时的高考录取率比现在低得多,每个考生都是挤破头去考、去争,因为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捧上了‘铁饭碗’,反之,你就只能回家种地或等来年再考了。”
   “在高考冲刺的两个月里,我差不多都是凌晨1点睡、早上7点起。”曹占超回忆道,那时的条件十分艰苦,天气很热,蚊子又多,身上又热又痒,很难熬。
   考场门口,市民张颖手拿伞和水杯等待儿子下考场,她也谈起了自己当年参加高考时的情景:“我参加的是1987年的高考,爸妈当时都在上班,我和同学骑着自行车就去考了,回家还得自己热饭吃。当年录取的比例很低,我没考上,很遗憾。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觉着,高考很重要,我希望儿子能上个很好的大学。现在录取率虽然高了,但要看你上的是一本还是二本。”
  考完后马上回家干活
   “当时高考不像现在这样,家长提前做准备,为孩子忙里忙外,甚至请假24小时陪伴。当时的孩子就是脱缰的马,家长都是放养的。而且我父母本来就不主张我考大学,认为女孩子还不如嫁个好人家、学一手好农活来得重要。”张颖告诉记者。
   她回忆道,高考3天,她不像现在的孩子一样,父母做好饭菜等着回家。她是家里的老大,要帮忙做家务。所以,每天早晨她要把早饭做好、收拾好柴火,还要准备好猪食,才匆匆忙忙赶去考场,中午就在学校吃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馒头。晚上回家后,还要照顾弟弟妹妹。每天都累得不行,头挨枕头立马就睡着了。
   “当时生活条件不好,也没有那么讲究,考试当天也就比平时多加两个鸡蛋,说是吃了能得100分,图个吉利。当时正值麦收,考试完我就直接下地干活了。”张颖表示。
   记者了解到,受制于当时的生活条件,很多考生考试完之后就要回家帮忙干活,
   曹占超告诉记者,父亲对高考很重视,希望他能从农村考出去。“我也希望逃离农村,原因是实在受不了农村那苦逼的农活。”曹占超笑着告诉记者,小时候在家割过麦,虽然不是被当整个劳力使,但每年的麦收还是让他无法承受,毒日下挥镰割一会儿就有要瘫痪的感觉,汗水加上麦芒的刺激,黏糊糊、火辣辣,不堪忍受,如同受刑一般。
  高考只是新起点
   “我当年高考时,网络、报纸等媒体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高考也不像现在这样备受关注,可在我考试的考场外,也有陪考的家长和在维持秩序的警察。因为自己经历过,如今再陪孩子,我把这些当成一次重温高考的过程。”曹占超告诉记者,也正因为经历过高考,所以更能体会孩子的心情,从不对他有过高的要求,只要他尽力,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可以。不过,陪孩子高考还是比自己参加高考时更紧张些。
   “对于高考,孩子有他自己的调节方式,作为家长我可能体会不到,所以我不太担心。如今社会发展了,孩子的路肯定会越来越宽,高考只是孩子们的一个新的起点。”张颖告诉记者。
   “我们那个年代上大学是精英教育,且高考确实能改变命运,国家包分配,有‘铁饭碗’。现在是国民教育,上大学是基本教育,即便考上了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以前的录取可以说是10个里面选一个,但现在不是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而是上什么样的大学。"对于现在的高考,曹占超也有自己的看法,"高考对命运的改变说大也大,说不大也不大,并非唯一出路,何况现在的就业状况还不好,大学的意义也不如从前了。所以,接受高等教育是必须的,但改变命运还要靠自己、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