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牡丹园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7年12月15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0]

有一种颜色叫红

□崔中华
   如果你走进坐落在遵义市城区,湘江河畔凤凰山南麓小龙山上的红军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高耸云端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是1984年11月2日由邓小平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阴刻贴金,闪耀着历史的辉光。
   整个碑高30米,下宽6米见方,顶部宽2米见方。碑的顶端是5米高的镰刀锤子标志,在冬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碑的外围是一个直径20米,高2.7米,离地面2米的大圆环,圆环外壁镶着28颗闪光的星斗,象征着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圆环内壁是4组汉白玉石浮雕,内容分别是 “强渡乌江”、“遵义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外环的星光装饰和圆环内的汉白玉画像有机结合在一起,沉淀着那段历史的厚重。大圆环由4个5米高的红军头像托着,头像用紫色花岗石雕凿而成,东南侧是老红军头像,西南侧是青年红军的头像,东北侧是赤卫队员的头像,西北侧是女红军的头像,高高扬起的额头,目光坚毅,蕴含着信仰的力量。
   纪念碑往北走向一个小山坡,你会看见山坡上“邓萍烈士之墓”,墓前的雕塑雕刻的是他倒在战友的怀抱里牺牲时的场景。这位优秀的红军指挥员,毕业于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参谋长、中共红5军军委书记、红3军团参谋长兼红5军军长,红军东方军参谋长。1935年2月27日,在遵义战役前线指挥作战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7岁,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将领。
   你曾经在一本画册上看见过邓萍烈士的一幅黑白照片,照片上年轻的邓萍面孔瘦削,目光温和而忧郁,如果不是衣领上的肩章和八角帽上的红星,你不会想到照片上的邓萍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红军高级指挥员。
   邓萍烈士墓的北面是一堵墙,墙体上镌刻着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将士的名字,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六十岁,最小的只有十三岁。一顶八角帽戴在十三岁的头上,晃来晃去的帽子上是颗闪亮的红星,让十三岁的生命有了不一样的含义。
   从邓萍烈士墓往西走,不远处有一座红军卫生员墓,当地的老百姓称之为红军坟。坟四周以青砂石砌成墓裙,裙高1.2米,上面封土,墓的最高处约3米,坟前竖立一块青石墓碑,正面阴刻“红军坟”三个红色大字,背面阴刻楷书《红军坟简介》。
   你站在“红军坟”前,和你的一群同事,听讲解员讲那位红军卫生员的故事:1935年,红军长征到遵义时,驻城郊桑木垭的前哨连有一位不满二十岁的卫生员,经常不分昼夜、风雨无阻走村串巷,给老百姓看病、送药、打针。由于医德好、医术高,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一天傍晚,一名约12岁的小孩哭着跑来哀求,请他到远离驻地十多里的地方为其病重的父母看病,他连夜赶去为病人服药、打针,直到天明时病人脱险后才返回驻地。但部队已经开拔,卫生员在追赶部队的途中惨遭敌人杀害。老百姓为了报答他的恩情,将其尸体就地安葬。因不知其籍贯和名字,群众只得称之为“红军坟”。红军走后,百姓生病无钱医治,非常怀念红军卫生员,就到红军卫生员坟前悼念,病情有所好转,就认为是红军卫生员 “显灵”。敌人多次去挖坟,百姓一次又一次把坟垒起来,而且一次比一次高大。为了保护红军坟,就说红军卫生员是 “菩萨”,敌人从此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群众络绎不绝地到红军坟悼念和求药治病,寄托对红军卫生员的哀思,盼望红军早日归来。
   你看见“红军坟”前的香炉里香烟缭绕,两位老婆婆手里拿着香烛站在不远处,满脸的虔诚。
   沿着台阶从“红军坟”往下走,宽阔的平地上塑立着一座高4.5米的铜像,一位红军女卫生员正在给干人的儿子喂药。
   “干人”在贵州方言里是穷人的意思,红军女卫生员微微低着头,一手端着药,一手搂着干人的儿子,孩子躺在女卫生员的腿上,仰着面孔,身体很放松。铜像乌亮发光,卫生员的药筒和脚部被游客摸得闪闪发亮,当地的百姓中流传着摸一下祛病消灾的说法,老百姓心目中的红菩萨是多么的和蔼可亲。
   女卫生员的脖子上围着一条红围巾,在苍松翠柏间,红色的围巾分外耀眼夺目,让你想起毛泽东的词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那些远逝的红色肩章和八角帽上的红星,那种叫红的鲜艳夺目的颜色,汇集在历史的长河里,沉淀着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