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7月20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1]
从“孟懿子问孝”看何为“大不孝”
【经文】
孟懿(yì)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 ‘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第二》【浅释】
孟懿子,鲁国“三桓”之一的孟孙氏家族第九代宗主,姓仲孙,名何忌,谥号懿。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其父孟僖子(仲孙貜jué),曾随同鲁昭公出访楚国,途经郑国,所到之处,面对重大外交礼仪场合时,作为助手,因不懂礼而不能辅佐鲁公妥善地以礼应对,深以为耻,遂发奋学习周礼,临终前通过身边的家臣嘱咐两个儿子何忌 (即孟懿子)与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跟孔子学礼。对于孟僖子关于学礼的悔悟和改过,孔子赞叹道:“能补过者,君子也。《诗》曰:‘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可则效已矣。”(《左传·昭公七年》)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只回答了他两个字——无违。刚好弟子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就主动跟樊迟分享了一遍他和孟懿子(孟孙是对其宗主身份的尊称)之间的答问过程。樊迟听了,追问老师,您回答他的“无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意思就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侍奉父母要遵循礼制;父母去世以后,料理后事安葬父母要遵循礼制,祭祀父母也要遵循礼制。”
“无违”二字,直译过来,通俗地说,就是“不违逆(父母的教诲)”,亦如《弟子规》第一部分“入则孝”开宗明义之所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既然其父临终交代了,让他们哥俩跟着孔子学礼,那么听父亲的话,好好学礼便是孝。
孔子把这事讲给樊迟听,应该是担心孟懿子对“无违”理解不到位,希望樊迟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转告他一下。孔子对“无违”的解释,从“事生”讲到“事死”,把“孝”跟“礼”密切地关联起来。假如孟懿子真有悟性的话,他应该明白孔子的意思是希望包括孟孙氏在内的“三桓”,不要再僭越礼制,倒行逆施了。因为鲁国和整个周天下的治理之所以一团乱糟,最大的问题都出在这里——礼崩乐坏!
孔子任鲁大司寇时,为扭转公室弱私家强的颠倒局面,向鲁定公倡议“堕三都”——拆毁“三桓”过制之邑,在叔孙氏郈(hòu)邑、季孙氏费邑都已成功拆掉的情况下,由于孟懿子的不配合,孟孙氏郕(chéng)邑没有拆了,导致整个 “堕三都”计划半途而废。此事证明,孟懿子没有真正听他父亲孟僖子的话,故为不孝之子;此不孝,梗阻圣教推行,干扰鲁国治理,已非个人德行修养问题,故为大不孝。
僭(jiàn)越礼制,可谓无君;不听父命,可谓无亲;不遵师训,可谓无师。目无“君亲师”者,的然一历史之罪人也。因此,孟懿子虽然也曾与孔子有过一段师徒之缘分,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最终没有把他列为孔门弟子;此章书亦只记其官称尊位而不论师徒名分,可见是保持了彼此之间足够的“距离感”。
孟懿(yì)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 ‘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第二》【浅释】
孟懿子,鲁国“三桓”之一的孟孙氏家族第九代宗主,姓仲孙,名何忌,谥号懿。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其父孟僖子(仲孙貜jué),曾随同鲁昭公出访楚国,途经郑国,所到之处,面对重大外交礼仪场合时,作为助手,因不懂礼而不能辅佐鲁公妥善地以礼应对,深以为耻,遂发奋学习周礼,临终前通过身边的家臣嘱咐两个儿子何忌 (即孟懿子)与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跟孔子学礼。对于孟僖子关于学礼的悔悟和改过,孔子赞叹道:“能补过者,君子也。《诗》曰:‘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可则效已矣。”(《左传·昭公七年》)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只回答了他两个字——无违。刚好弟子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就主动跟樊迟分享了一遍他和孟懿子(孟孙是对其宗主身份的尊称)之间的答问过程。樊迟听了,追问老师,您回答他的“无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意思就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侍奉父母要遵循礼制;父母去世以后,料理后事安葬父母要遵循礼制,祭祀父母也要遵循礼制。”
“无违”二字,直译过来,通俗地说,就是“不违逆(父母的教诲)”,亦如《弟子规》第一部分“入则孝”开宗明义之所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既然其父临终交代了,让他们哥俩跟着孔子学礼,那么听父亲的话,好好学礼便是孝。
孔子把这事讲给樊迟听,应该是担心孟懿子对“无违”理解不到位,希望樊迟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转告他一下。孔子对“无违”的解释,从“事生”讲到“事死”,把“孝”跟“礼”密切地关联起来。假如孟懿子真有悟性的话,他应该明白孔子的意思是希望包括孟孙氏在内的“三桓”,不要再僭越礼制,倒行逆施了。因为鲁国和整个周天下的治理之所以一团乱糟,最大的问题都出在这里——礼崩乐坏!
孔子任鲁大司寇时,为扭转公室弱私家强的颠倒局面,向鲁定公倡议“堕三都”——拆毁“三桓”过制之邑,在叔孙氏郈(hòu)邑、季孙氏费邑都已成功拆掉的情况下,由于孟懿子的不配合,孟孙氏郕(chéng)邑没有拆了,导致整个 “堕三都”计划半途而废。此事证明,孟懿子没有真正听他父亲孟僖子的话,故为不孝之子;此不孝,梗阻圣教推行,干扰鲁国治理,已非个人德行修养问题,故为大不孝。
僭(jiàn)越礼制,可谓无君;不听父命,可谓无亲;不遵师训,可谓无师。目无“君亲师”者,的然一历史之罪人也。因此,孟懿子虽然也曾与孔子有过一段师徒之缘分,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最终没有把他列为孔门弟子;此章书亦只记其官称尊位而不论师徒名分,可见是保持了彼此之间足够的“距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