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修德苑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07月27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1]

“能养”就算孝吗?

□王西胜
   【经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浅释】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门十哲之一,春秋末期吴国人,“少孔子四十五岁”,以文学见长,曾为武城宰。
   子游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今天的人,在行孝的问题上,认为只要‘能养’父母就行了。如果这样说的话,那犬和马也都能为主人服劳做事。假如没有敬意在其中的话,人子能养父母与动物能为主人服劳又有什么区别呢?”
   “能养”,是指子女能为父母提供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上的保障。一般人认为,这就算是孝了。但在孔子看来,“能养”跟真正的孝差得太远了。举犬马能替主人效劳为例,意思是说,犬守夜、马服乘,这都属于“能养”啊,能说这样就是孝吗?答案是否定的——不能!为什么呢?因为这里边缺乏“敬意”的含量。
   人为万物之灵,生而具有天命之性,此性体现在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关系上,从父母生育抚养子女过程中所给予子女的无条件的关爱与呵护来说,叫做“慈”;而从子女感念、回报父母这份比天高比海深的无尽恩德的心情与行为来说,叫做“孝”。父母之慈,子女之孝,是同一团本性的能量,以暖流涌动的方式在父母与子女的心田之间来回流淌的,孝慈一旦对接、融为一体,自会令人感动不已!
   若为人子女者不能怀着知恩感恩报恩的诚敬之心来关心照顾父母的话,那股暖流涌动不起来,子女跟父母不一条心,无法心心相印、心息相通,体验不到彼此本来一体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体的感觉,这算子女的孝道有亏。
   有一种观点,将“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理解成:人能养父母,也能养犬马,若不敬父母,则养父母跟养犬马有何区别?粗听貌似有理,细辨十分荒唐,自古只闻“虎父犬子”之喻,亦有后生晚辈臣子下属愿为君亲师“效犬马之劳”的说法,而忍心用犬马来比喻父母者,实在不当人子!此论恐非圣人之意,故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