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修德苑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08月24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1]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经文】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suì)事不谏,既往不咎(jiù)。”
   ——《论语·八佾第三》
  【浅释】
   宰我 (公元前522年~前458年),姓宰,名予,字子我,孔门十哲之一,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喜欢独立思考,每每会向孔子提出一些视角独特、见解新奇、观点鲜明的问题来,以语言表达能力突出而著称。
   社,指土地神。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凡有天下、国、家者,皆依土地而得以建立,所以都要感恩支撑自己的土地,祭祀土地之神。祭社之坛,需在土中埋木以代表土地神,称为社主。
   鲁哀公向宰我请教关于社主的问题。据《春秋左氏传·哀公四年》记载:“六月辛丑,亳社灾。”或因重新安立社主之需,故有此问。
   宰我对哀公说:“做社主所用的木料,夏代用松,殷代用柏,周代用栗。”说完这些,宰我又补充了一句:“周之所以用栗,是为了使民感到战栗。”所谓使民战栗,言下之意,是指朝廷要立起威来,不能太软弱。
   宰我何出此言呢?可能是因为他听出来哀公对“三桓”专权不满,有想要除掉他们的含蓄意思,所以便委婉地鼓励哀公:想干就干吧,有理论依据!
   孔子当时没在二人问答的现场,听说这事之后,用了三句话对此进行表态:“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成事不说,是对鲁公失政、“三桓”当权这一基本形势的判断,认为已成定局的事,自有其前因后果,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故什么都不必再说。
   遂事不谏,是对哀公问社意在“三桓”,而宰我以“使民战栗”进行婉谏的否定,因为“三桓”家族通过几代人两百多年的经营,已遂其愿,且其势正强,故此时想动“三桓”只能是空想,而宰我之谏不合其时,亦是白谏。
   既往不咎,是对宰我不懂审时度势,错答哀公之问的宽容,尽管哀公问也问了,宰我答也答了,该含蓄的也含蓄了,该委婉的也委婉了,因为孔子清楚这种空对空的问答,根本无法付诸实践,也产生不了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所以也没有必要再追究什么,已经过去的,就都让它过去吧。 王西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