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修德苑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09月07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1]

《诗经》“思无邪”,恐非你想象!

【经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第二》
  【浅释】
   《诗》三百,即经过孔子删订的《诗经》(先秦只称《诗》,汉以后称《诗经》),共计三百一十一篇,其中有六篇仅存标题而无具体内容,故实际为三百零五篇,说“三百”是为了叙述方便而取其整数。今日所能见到的《诗经》版本,是由战国末年鲁国人毛亨为其作传(《毛诗故训传》)的《毛诗》。孔子诗学,首传文学第一的子夏 (卜商),后经数代辗转而传至毛亨。
   《诗经》属于孔子亲自编审的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孔门教学的重要内容。孔子曾殷切劝勉弟子们学《诗》,子曰:“小子,何莫学夫 《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第十七)还曾亲自过问儿子孔鲤“学《诗》乎”?并训诫道:“不学诗,无以言!”(季氏第十六)这是因为《诗》具有敦伦尽分、化民易俗的强大教化功能,《诗大序》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关于《诗经》的删订过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汉书·艺文志》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而关于《诗经》的编审原则,或者说最终这三百零五篇得以保留的原因,孔子自己说,找一句话代替,用一句诗概括,那就是“思无邪”!
   “思无邪”,出自《诗经·鲁颂·駉(jiōng)》:
   駉駉牡马,在坰(jiōng)之野。薄言駉者,有驈(yù)有皇(huáng),有骊(lí)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zāng)。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zhuī)有駓(pī),有骍 (xīn)有骐,以车伾伾(pī)。思无期,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驒(tuó)有骆,有駵(liú)有雒(luò),以车绎绎。思无斁(yì),思马斯作。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yīn)有騢(xiá),有驔 (diàn)有鱼,以车祛祛(qū)。思无邪,思马斯徂(cú)。
   “思”为语气助词,无实义。关键在于“无邪”作何解?《诗经·邶(bèi)风·北风》中有“其虚其邪”,有的版本作“其虚其徐”,可见“邪”“徐”通用,而“虚”“徐”又是同义,故知“无邪”即是“无虚”,即是真情自然流露,即是“诚其意者不自欺”,即是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即是不会“为赋新诗强说愁”,即是堪为载道之文!
   真情流露之义,暗合“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之理,惟其如此,《诗》方真正具备令 “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资格。较之过去大多数人所注释、所理解的“思想纯正,无僻无邪”而言,且不论“思”字该不该解作“思想”,无邪=无虚=真情流露,都要显得更究竟一步,更胜出一筹。 王西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