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快乐老人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11月09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9]

拉麦秸体会到团结的力量

——李运河讲述知青经历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 静
   家住巨野县的李运河1976年下乡做知青,知青点全称为 “巨野县原营里公社毕楼大队知青队”。近日,李运河来菏参加菏泽知青联谊会会议时,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他,听他讲述了那段难以忘怀的知青岁月。
   去距知青点20公里的地方拉麦秸
   说起知青岁月里的往事,李运河说距今虽已40余年,但很多事情就像发生在昨天。其中,最令他难忘的一件事就是去20公里外的地方拉麦秸。
   李运河下乡的知青点是一个独立生产小队,隶属毕楼大队。“我们知青队养着很多牲畜,而它们的饲料主要是麦秸。”李运河说,当时知青队人多地少,自产的麦秸全部当作饲料也不够用,需花钱到外边去买。这对知青队来说,是一项很大的开支,为此,知青队多次向巨野县知青办汇报,经知青办协调,原龙堌公社甘庄知青点同意无偿支援他们一些麦秸,并且要多少给多少。
   “甘庄知青点是济南知青在巨野县的两个知青点之一,这个知青点地多,并且都是好农田,每年打的麦秸做饲料都用不完。”李运河回忆道,1977年2月,知青办通知他们去拉麦秸。
   “那时候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地排车,我们男女混搭两人一辆地排车,一共5辆车去甘庄知青点拉麦秸。”李运河说,到达那里时已经是下午了,在甘庄知青的指点下,他们没停歇,就开始分头装车。
   “当我们看着几大垛麦秸都非常兴奋。心想,既然是自已来装车就尽量多装些,每辆车都比着装,看谁装得多,都是装得不能再装了才肯罢休。装满车后,天也黑了。”李运河说,也就是这点“小贪心”导致了后来的不堪重负。
   返回路上夜黑风大,寸步难行
   在返回的路上,起初大家有说有笑,但走了四分之一的路程时,就感觉体力有些不支,但还能硬撑着往前走。屋漏偏逢连阴雨,走到一座小桥时突然刮起了风,而且越刮越大。有一辆车被大风刮翻,险些连车带人刮到河里。“看到这种情况,大家有些害怕,但我们所停的地方前不靠村,后不着店,大家一起把散落的麦秸装好后继续赶路。”李运河回忆说,风越来越大,又是顶风,车子被风刮得无法前行,可谓走两步退一步。
   到了后半夜,他们终于到了一个小村庄。由于大家中午饭没吃、晚饭又没吃好,再加上寒风侵袭,真是到了饥寒交迫的地步。“有人饿得撑不住了,提议到村庄上的代销店买饼干充饥。当时已是后半夜,代销店店主以为是打劫的,说什么也不开门。”李运河说,那天晚上他们真正体会到了挨饿的滋味。
   就这样饿着、冻着,过了一段时间风渐渐小了,大家商量与其停着受冻挨饿,不如继续前行,他们又硬走了几十里。也就是在这几十里路上,李运河连饿加累难以支撑晕了过去。据队友告诉他,他是躺在麦秸车上被队友拉着走了一段路才醒了过来。
  团结就是力量
  “这次拉麦秸我真正体会到团结的力量。”李运河说,他们这次拉麦秸组合的10人团队,是知青岁月中临时组合的一支最好的团队之一。通过这件事,他悟出一些道理:一是团结就是力量,无论多么困难,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就能战胜困难;二是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讲个限度,做什么都不要过了,要在限度之内量力而行。“假如我们当时装车时少装一些;假如我们所装的麦秸重量是在我们体力所能支撑的限度内,就不致于造成翻车和体力透支。”李运河说,可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在他们当时那个十七八岁的年龄是很难真正理解的。
  菏泽知青,来参加菏泽知青联谊会了!
   牡丹晚报 “老年俱乐部”牵头组建菏泽知青联谊会,现邀请全市知青加入;菏泽知青联谊会将不定期组织旅游、重返插队的地方、知青书画展览、知青乒乓球赛、知青文艺汇演等活动,丰富知青们的业余 生 活 。 咨 询 电 话 :13176117661。 广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