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20190920期 第A8版:专题

第A8版:专题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9年09月20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8]

王伯勋:受古代壁画启发的创新之路

  • 王伯勋:受古代壁画启发的创新之路
  • 王伯勋:受古代壁画启发的创新之路
  • 王伯勋:受古代壁画启发的创新之路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云华
   王伯勋,生于1975年,菏泽鄄城人,本科毕业于中央美院中国画系,后获中央美院造型学院硕士、博士学位,2016年于清华大学吴冠中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站。曾任郑州纺织工学院艺术设计系国画课教师,参与创办专业学术类季发刊物 《东方岩彩》,并任主编助理,“中日艺术家丝绸之路联合考察”学术秘书,全面参与国家重点课题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体系的建构”课题组日常工作、清华大学吴冠中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工作,同时兼任中央美术学院基础部中国画教师,现任职于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从事青少年发展研究。
   古代壁画与其从事的创作有何关系?对此,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对王伯勋进行了采访。
  
  带着困惑走上“丝绸之路”
   “小时候喜欢画画,画什么都开心,也没有划分过专业类别。直到要高考,才选定了专业方向。”王伯勋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因家乡有较好的中国画艺术氛围,他较早接触了书画,并于1995年考入中央美院中国画系。
   读大三那年,一次深入祖国大西北进行艺术考察的经历,对王伯勋后来的创作与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据王伯勋回忆,当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后,又见识过许多作品,他对创作却始终存有疑惑。“我当时在想,是否所有的中国画都应按照既定的、所谓的传统技法来进行,是否都要画得像照片一样,有没有一个新的、另外的样态下的‘传统’存在?”王伯勋说,就在那时他们沿着“丝绸之路”走过去,发现古代壁画是更富有生命力的一条艺术线索,却一直没有受到当代创作者更多的重视。
   “那时起,我给自己确立了一个探索主题,就是如何实现古代壁画向当代架上绘画的转变。通俗来说,就是立足中国传统,但作品的呈现又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拉开较大距离。”王伯勋说,这要求创作者兼具东西方绘画的认知与功底,但这一学术路线恰好符合他的艺术条件。
  
  作品的个人气质与挑战
   日常生活中,王伯勋性格相对内向,更擅长从事技术研究,除了绘画、理论写作与社会工作外,他经常“宅”在工作室里。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气质是安静、不浮躁、远离过分的喧嚣。
   受性格影响,王伯勋的创作内容多为生活所见、所感,因此,这些年他一直以“满庭芳”作为个人作品系列的统称。“这次回家乡参展的依然是‘满庭芳’系列之一,也是我最近才完成的作品,与该系列中的其他作品稍有区别。”王伯勋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谈及困境,王伯勋表示:“我用的矿物质颜料等材料目前相对较稀少,这使我的作品数量有限,每幅作品要经过长时间反复推敲才能相对完善。我参考学习了东西方的古代壁画与西方古典油画,在创作时努力尝试打破人们对画种固定概念的理解。”
   “但将一个想法从形成到实践完善的整个过程,才是我创作时经历的最大挑战。就像做科研,困难不在于仪器的贵重,而是对科学观点的实验与论证。这个领域也没有前人的成果可借鉴,但这些挑战也是我求变、创新的意义所在。”王伯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