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20190920期 第A8版:专题

第A8版:专题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9年09月20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8]

李付彪:玻璃工艺创作的突围之路

  • 李付彪:玻璃工艺创作的突围之路
  • 李付彪:玻璃工艺创作的突围之路
  • 李付彪:玻璃工艺创作的突围之路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云华
   李付彪,生于1978年,籍贯山东,本、硕均毕业于清华美院,相继任职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院、上海工艺美院。现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玻璃艺术工作室负责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玻璃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工艺品收藏委员会特聘艺术家、浦江职业技术学校水晶工艺专业特聘教师、薪技艺国际青年工艺美术展第一至三届玻璃艺术方面策展人。
   玻璃工艺在国内发展情况如何?创作者又面临什么处境?为此,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对李付彪进行了采访。
  
  厚积薄发的创作热情
   200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一次招收玻璃艺术专业的本科生,冲破高考难关的李付彪,成为这个专业在国内的第一届学生。入学后,尽管他一直在用心学习玻璃艺术的制作工艺,但对于创作却并没有太多兴趣。
   “我真正对创作产生冲动和兴趣,是从2003年读大三时开始。那一年,我觉得创作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和审美感受,就开始尝试创作有自己思想的作品。但直到大学做毕业设计时,才算得上有了些相对成熟的设计。”有了扎实的制作工艺技术,看过许多有感触的艺术品,积累了对于生活和创作的思考,李付彪终于厚积薄发,在创作方面燃起了热情。
   刚开始进行艺术创作时,李付彪比较关注工艺技巧部分,希望在玻璃工艺上有所突破。“在我的《古音系列》作品中,在工艺技术进行过程中使用不同温度,对材质进行多次烧制,在选择材质时要关注材质本身的审美,这在玻璃艺术的范畴内是属于比较核心的特质。对于作品内涵的升华,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对本土文化的阐释。”李付彪说。
  投身创作,清醒且有责任感
   但是,玻璃艺术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创作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阻力颇多。据李付彪介绍,玻璃艺术本身就存在高门槛,而工艺技术和材料设备,对想要接触这个领域的人而言,是很难获得的资源。
   另外,建一个玻璃工艺工作室需要20余万元的启动资金,对学习这一专业的科班生而言,启动资金很难解决,大家很可能毕业就面临失业。“我本人一直在高校工作并进行创作,所以面对的压力相对少一些。但我在艺术创作方面也会遭遇瓶颈。玻璃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在教育模式与创作思路上受西方的影响比较大。作为中国人,我们一直希望在本质上将其嫁接到中国的文化土壤,在创作时要根植于自己国家的传统。”李付彪告诉记者。
   谈及艺术主张,李付彪表示,玻璃艺术家需要研究的不仅是工艺技术与造型手段,更要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文化精神与思想观念,扎根于民族土壤,放眼当下时代,尊重材质属性,开拓艺术语言,探索玻璃艺术发展的新空间。
   “目前,我正在做玻璃艺术跨界的推广与实践,一方面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做更有思想和灵魂的作品;另一方面,面对玻璃艺术的现状,我想做些更接地气、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李付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