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20191016期 第A10版:悦读汇

第A10版:悦读汇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9年10月1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0]

温暖的乡愁

  • 温暖的乡愁
□刘俊韬
   秋雨霏霏的日子,最适合一个人思考。一本书,一杯茶,静静地阅读、细细地感悟,心头总是萦着一缕缕温暖。看累了,合上书,《乡愁》封面84岁的长者高秉涵先生炯炯有神的眸子里闪烁的乡愁,再一次让我心生感动。
   10月12日上午,有幸获邀参加了牡丹晚报、市作家协会在菏泽市图书馆举办的高秉涵新书《乡愁》发布暨作品研讨会,近距离地接触了这位2012年被评为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菏泽老乡。高秉涵13岁跟随国民党部队辗转去往台湾,一生坎坷,经历丰富。在台湾生活的70多年里,他满怀乡愁,始终思念着大陆娘亲和故乡菏泽。耄耋之年的高秉涵精神矍烁、思维缜密、侃侃而谈,说起离开大陆就再也没有见到娘亲、聊到对故乡菏泽的日思夜想,偶尔冒出来的几句浓重菏泽乡音的叙述里,非但没有怨恨,反而充满感恩,老人家的乡愁中更多的不是悲苦,而是满满的正能量。
   作为一名拥有25年军龄的军队转业干部,我很能理解高秉涵为什么不远万里把一个个台湾老兵的骨灰抱送回大陆,让他们叶落归根、魂归故里。从57位菏泽籍老兵,到其他省份的100多位老兵,高秉涵由律师改行“与骨灰结了缘”,因为他饱尝思乡念家的苦,他不想让那些背井离乡的台湾老兵去世后灵魂还在外漂泊。征得家人的支持,在众多台湾邻里质疑和不解中,高秉涵数十年如一日,一趟又一趟地往返海峡两岸,把认识的、不认识的孤独台湾老兵的骨灰送回各自的故乡,用自己的大爱大义将一缕缕乡愁焐热,温暖着海峡两岸同胞的心,温暖着整个中国。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这是2012年“感动中国”组委会写给高秉涵的颁奖词。作品研讨会上,高秉涵讲起刚刚在台湾去世不久的一位97岁的菏泽籍老兵,弥留之际,这位老兵一直等到他赶到医院并再三郑重承诺一定会把其骨灰送回故乡后才肯闭眼,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与会者。高先生的大爱善举还在继续,他用行动著就了一本带着温度的《乡愁》,感动着你我,感动着中国。
   我们有幸和高秉涵共进午餐。高老先生在席间又给我们讲了很多与《乡愁》有关的花絮,有的是书中某一篇文章的写作缘起,也有他对故乡美食的70年记忆。曹州烧饼、鸡蛋蒜、水煎包、壮馍、胡辣汤、面泡等等,高秉涵的牙齿几乎都掉光了,硬的东西吃不了,但说起家乡的美食却满脸幸福,从他如数家珍般的叙述里,我又读到了一缕带着烟火气的乡愁。
   秋雨一直在下个不停,气温也明显降了不少。难得双休日里有一份清闲时光,我捧着这本饱含着温暖乡愁的大书爱不释手。随着一首又一首、一篇又一篇精短诗文阅读下来,一个心系故乡菏泽、情牵两岸统一的高秉涵的形象,在我心里愈加高大,让我仰视、令我钦敬。
   “生在鲁国菏泽城,流落台岛苦读经,天涯断肠七十载,犹恐不见九州同。”这首题为《忧国》的诗,是收录在《乡愁》中的一首。他急切地盼望着海峡两岸能早日统一,“过去,台湾老兵们都怕解放军;如今,大家都盼着某一天早上推开家门,满大街都是解放军啊!”高秉涵动情地说,“这也是我的期盼,我曾经一直担心自己看不到祖国实现统一的那一天,但现在我充满信心,我相信在有生之年一定能看到 ‘九州同’的美好时刻!”
   夜深了,手机报时凌晨一点整。窗外的秋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看完高秉涵为《乡愁》写的后记,我将书合上,双手捧起贴在胸前,踱步到阳台上。一轮满月挂在中天,丝丝缕缕的云彩在明月的清辉里流动着,那分明就是如水的时光。70年光阴流淌,无声却有痕。此刻,我的心与充满温暖乡愁的高秉涵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
   祝福高秉涵先生健康长寿,相信同一轮明月下,海峡两岸同胞许下的所有美好心愿 都 会变 成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