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年04月09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1]
郓城汉子“闯关东”
近期,8集电视系列纪录片《闯关东》在山东卫视等强势媒体播出,引起较大反响,它和电视剧《闯关东》同为省委宣传部策划的电视精品,其中有一集是郓城人闯关东的故事。请看——
继电视连续剧《闯关东》之后,近期,八集电视系列纪录片《闯关东》又隆重播出了!由省委宣传部策划组织的这两部重头戏,把山东人闯关东这一历史题材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中,由郓城电视台记者何岱骏、李印杰拍摄《张老汉闯关东》,详细介绍了郓城人50年代中后期在黑龙江的拓荒史,非常吸引观众,该集纪录片获得了“山东省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
经过调查走访,拍摄人员和记者了解到,地处鲁西南的郓城县,闯关东的人也比比皆是。不同的是,郓城人的闯关东并不仅仅是以前理解的逃荒和避难,在这中间有一大批是政府组织的移民垦荒。从1956年到1958年三年间,为响应国家号召,郓城县曾先后组织近万名青年组成垦荒队,到黑龙江省龙江县支援边疆。当时郓城18个区,在龙江对应成立了18个垦荒工地。经过几代人的奋斗,现在已经发展成为18个村庄,5万多人了。郓城镇张李庄村74岁的张兴永老汉,50多年前是郓城县到龙江县的第一批垦荒队员,在那里干了30年,并且当过27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因为工作生活的艰辛,张兴永身体落下了伤疾,年老后无法适应那里的气候,又回到郓城县定居。如今,张老汉的儿女和亲戚大部分还在东北。
2007年初,拍摄人员跟随张兴永老汉和其女婿余道海,登上了北去的列车,来到黑龙江省龙江县三村,顺着半个多世纪前家乡人闯关东的足迹,去寻找、感受当年那些悲怆强悍的移民故事。
二十年没回去的张老汉进村时,突然双眼湿润了,激动地说“你听这梆子腔,和郓城的梆子戏有啥区别?东北人不唱这玩意!”果然,不远处传来“家住山东在郓城……”这婉转粗旷的山东梆子腔调,在四千多里外的异乡听起来是那么亲切,那么令人彻骨的感动。进村的这一天,村里有四家办喜事。雪白的地、雪白的婚妙,鲜红的彩带、鞭炮,杀猪、喝喜酒、拜天地……所有的风俗都保留着郓城的传统,到处都是浓浓的乡音。
三村就是原来的三工地。50多年前张兴永等二百多名光棍汉在此安营扎寨,现在已发展成为龙江县近2000人的小康村。街宽道阔、房屋整齐,面貌不亚于家乡的富裕村庄。当年,这群郓城硬汉把国家移民垦荒、支援边疆这件事,都看作当兵一样。队员都是经过村里推荐、乡里批准、县里审批,层层把关选出来的18到35岁、思想上进、政治过硬的青壮年。他们披红挂彩,由县民政部门带队,县里统一组织,在一片锣鼓声中,踏上了远去的列车……
一下火车,垦荒队员们就体验到了北大荒的荒凉。到处是一望无际的荒甸子,荒草一人多高,没有房子,没有住所,张兴永他们就在开荒的工地上搭起简易的高棚,一个炕上睡七八个人。冬天的北大荒,四处漏风,早晨起来,被头上都是一层厚厚的霜雪;野外吃饭,高粱米盛到碗里就没有了热气,抹到嘴里几乎结成冰。
除了吃和住,最大的威胁是狼。渺无人烟的荒草丛里,常常有群狼出没。放马的队员那时都是站在马背上,一是因为荒草深,二是为了防备狼的侵袭。即使这样,还是经常有狼冲进马群,受惊的马四处狂奔,险些要了队员的命。早晨做饭的队员出门抱柴禾,经常遇到狼蹲在门外。喂个猪崽,怕被狼叼走,就在屋里喂,但早晨起来撵出去撒尿的时候还是被狼叼走了。一户姓张的队员,八岁的弟弟在村头被狼追逐,虽然被闻讯赶来的村民所救,但还是在惊吓中死去了。
面对困难,郓城县的垦荒队员没有屈服,他们打草垦荒,挖坯造房,当年就开垦出几百亩荒地,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口粮,还向国家交了20多万斤糜子。
第二年嫩江发大水,水势在他们土地外的最后一道堤坝上冲开了一条200多米的口子。这道坝一旦冲垮,将威胁到下游的四五个乡、十几万亩耕地。面对汹涌的大水,老屯子的人都不敢下。危难时刻,县长、县委书记一声招呼,200多条郓城汉子齐刷刷跳进齐腰深的洪水里,用身子堵水筑堤,虽然已经是七月,但水底还有未融化的冰碴子。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奋战,水堵住了,但水里的人连呛加冻,上来后都倒在了堤上,不少被送进了医院。后来,有的落下了拉肚子的毛病,有的受了腿伤,落下了一双老残腿。张兴永老汉就是那次抗洪救灾的组织者,也是腿伤最严重的一个。
远离家乡,垦荒队员们在艰难的环境中结成了一个团结的集体,互帮互助,共渡难关。两三年的时间,垦荒队员们大多都成了家。队员王留才由于兄妹多,生活困难,娶媳妇成了难事。于是,村党支书张兴永亲自说媒,做通了邻村一女青年的工作,解决了王留才的婚姻问题。结婚时全村人敛布票,凑豆油,凑米凑面,大队里还送给他自行车、缝纫机,帮他体体面面把媳妇娶回了家。
没几年时间,郓城的17个工地就在龙江县的荒原上开垦出了近10万亩耕地。困难时期,不少关里人纷纷逃荒投奔到这里,村子的规模迅速扩大。按照上级安排,三村的党支书张兴永带领50多个人,去十几里外安营扎寨,成立一个新建村,开始了他们二次开荒的经历。刚到新建村时,离过年还有两个月,只有12元钱集体资金的张兴永立下了 “军令状”,从12华里外的地方,为村里架线安电。水泥杆是通过朋友赊回来的。零下30多度的气温,北风呼啸,张兴永和他的伙伴坐在敞篷货车上,硬是搂抱在一起坚持了12个小时。材料运回村里时,张兴永已经冻昏过去,在火炕上焐了两个多小时才恢复了知觉。张兴永没有食言。年三十的早晨,新建村的灯亮了,激动的村民鼓起了巴掌,扭起了秧歌………
在荒草一片、野狼成群、气候恶劣的北大荒,一批批来自水浒故里的热血青年,默默承担起了一段历史的重担,他们与许多的建设者一起,把渺无人烟的北大荒,变成了万顷沃野的“北大仓”。
临别前,张老汉去坟地祭奠几十位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拓荒队友。烧上火纸,摆上水果,撒几把家乡带来的花生,倒一杯家乡的老酒,张老汉忆起往事,老泪纵横……
半个多月行程,记者感受最深的,是苍凉的历史、悲壮的昨天,是柔柔的乡情、浓浓的思念……
刘考勇李印杰徐长征王金鹏
继电视连续剧《闯关东》之后,近期,八集电视系列纪录片《闯关东》又隆重播出了!由省委宣传部策划组织的这两部重头戏,把山东人闯关东这一历史题材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中,由郓城电视台记者何岱骏、李印杰拍摄《张老汉闯关东》,详细介绍了郓城人50年代中后期在黑龙江的拓荒史,非常吸引观众,该集纪录片获得了“山东省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
经过调查走访,拍摄人员和记者了解到,地处鲁西南的郓城县,闯关东的人也比比皆是。不同的是,郓城人的闯关东并不仅仅是以前理解的逃荒和避难,在这中间有一大批是政府组织的移民垦荒。从1956年到1958年三年间,为响应国家号召,郓城县曾先后组织近万名青年组成垦荒队,到黑龙江省龙江县支援边疆。当时郓城18个区,在龙江对应成立了18个垦荒工地。经过几代人的奋斗,现在已经发展成为18个村庄,5万多人了。郓城镇张李庄村74岁的张兴永老汉,50多年前是郓城县到龙江县的第一批垦荒队员,在那里干了30年,并且当过27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因为工作生活的艰辛,张兴永身体落下了伤疾,年老后无法适应那里的气候,又回到郓城县定居。如今,张老汉的儿女和亲戚大部分还在东北。
2007年初,拍摄人员跟随张兴永老汉和其女婿余道海,登上了北去的列车,来到黑龙江省龙江县三村,顺着半个多世纪前家乡人闯关东的足迹,去寻找、感受当年那些悲怆强悍的移民故事。
二十年没回去的张老汉进村时,突然双眼湿润了,激动地说“你听这梆子腔,和郓城的梆子戏有啥区别?东北人不唱这玩意!”果然,不远处传来“家住山东在郓城……”这婉转粗旷的山东梆子腔调,在四千多里外的异乡听起来是那么亲切,那么令人彻骨的感动。进村的这一天,村里有四家办喜事。雪白的地、雪白的婚妙,鲜红的彩带、鞭炮,杀猪、喝喜酒、拜天地……所有的风俗都保留着郓城的传统,到处都是浓浓的乡音。
三村就是原来的三工地。50多年前张兴永等二百多名光棍汉在此安营扎寨,现在已发展成为龙江县近2000人的小康村。街宽道阔、房屋整齐,面貌不亚于家乡的富裕村庄。当年,这群郓城硬汉把国家移民垦荒、支援边疆这件事,都看作当兵一样。队员都是经过村里推荐、乡里批准、县里审批,层层把关选出来的18到35岁、思想上进、政治过硬的青壮年。他们披红挂彩,由县民政部门带队,县里统一组织,在一片锣鼓声中,踏上了远去的列车……
一下火车,垦荒队员们就体验到了北大荒的荒凉。到处是一望无际的荒甸子,荒草一人多高,没有房子,没有住所,张兴永他们就在开荒的工地上搭起简易的高棚,一个炕上睡七八个人。冬天的北大荒,四处漏风,早晨起来,被头上都是一层厚厚的霜雪;野外吃饭,高粱米盛到碗里就没有了热气,抹到嘴里几乎结成冰。
除了吃和住,最大的威胁是狼。渺无人烟的荒草丛里,常常有群狼出没。放马的队员那时都是站在马背上,一是因为荒草深,二是为了防备狼的侵袭。即使这样,还是经常有狼冲进马群,受惊的马四处狂奔,险些要了队员的命。早晨做饭的队员出门抱柴禾,经常遇到狼蹲在门外。喂个猪崽,怕被狼叼走,就在屋里喂,但早晨起来撵出去撒尿的时候还是被狼叼走了。一户姓张的队员,八岁的弟弟在村头被狼追逐,虽然被闻讯赶来的村民所救,但还是在惊吓中死去了。
面对困难,郓城县的垦荒队员没有屈服,他们打草垦荒,挖坯造房,当年就开垦出几百亩荒地,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口粮,还向国家交了20多万斤糜子。
第二年嫩江发大水,水势在他们土地外的最后一道堤坝上冲开了一条200多米的口子。这道坝一旦冲垮,将威胁到下游的四五个乡、十几万亩耕地。面对汹涌的大水,老屯子的人都不敢下。危难时刻,县长、县委书记一声招呼,200多条郓城汉子齐刷刷跳进齐腰深的洪水里,用身子堵水筑堤,虽然已经是七月,但水底还有未融化的冰碴子。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奋战,水堵住了,但水里的人连呛加冻,上来后都倒在了堤上,不少被送进了医院。后来,有的落下了拉肚子的毛病,有的受了腿伤,落下了一双老残腿。张兴永老汉就是那次抗洪救灾的组织者,也是腿伤最严重的一个。
远离家乡,垦荒队员们在艰难的环境中结成了一个团结的集体,互帮互助,共渡难关。两三年的时间,垦荒队员们大多都成了家。队员王留才由于兄妹多,生活困难,娶媳妇成了难事。于是,村党支书张兴永亲自说媒,做通了邻村一女青年的工作,解决了王留才的婚姻问题。结婚时全村人敛布票,凑豆油,凑米凑面,大队里还送给他自行车、缝纫机,帮他体体面面把媳妇娶回了家。
没几年时间,郓城的17个工地就在龙江县的荒原上开垦出了近10万亩耕地。困难时期,不少关里人纷纷逃荒投奔到这里,村子的规模迅速扩大。按照上级安排,三村的党支书张兴永带领50多个人,去十几里外安营扎寨,成立一个新建村,开始了他们二次开荒的经历。刚到新建村时,离过年还有两个月,只有12元钱集体资金的张兴永立下了 “军令状”,从12华里外的地方,为村里架线安电。水泥杆是通过朋友赊回来的。零下30多度的气温,北风呼啸,张兴永和他的伙伴坐在敞篷货车上,硬是搂抱在一起坚持了12个小时。材料运回村里时,张兴永已经冻昏过去,在火炕上焐了两个多小时才恢复了知觉。张兴永没有食言。年三十的早晨,新建村的灯亮了,激动的村民鼓起了巴掌,扭起了秧歌………
在荒草一片、野狼成群、气候恶劣的北大荒,一批批来自水浒故里的热血青年,默默承担起了一段历史的重担,他们与许多的建设者一起,把渺无人烟的北大荒,变成了万顷沃野的“北大仓”。
临别前,张老汉去坟地祭奠几十位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拓荒队友。烧上火纸,摆上水果,撒几把家乡带来的花生,倒一杯家乡的老酒,张老汉忆起往事,老泪纵横……
半个多月行程,记者感受最深的,是苍凉的历史、悲壮的昨天,是柔柔的乡情、浓浓的思念……
刘考勇李印杰徐长征王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