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年07月04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2]
风正心齐谋跨越
——鄄城县各级干部转变作风侧记
街道宽了亮了,楼房多了高了,新上项目如同雨后春笋,工地建设个个热火朝天,乡野田间处处洋溢着农民开心的笑声……如今,到鄄城县走走看看,到处是一派和谐的良好局面。作风正,事业兴,鄄城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背后,是全县各级干部转变作风、真抓实干的生动实践。
下猛药治顽疾
6月18日,鄄城县组织收听收看全市“万名干部下乡活动”第一批次总结表彰暨第二批次动员大会后,接着又召开了食品安全、黄河防汛两个会议。三个会议“捆”在一起开,让部门负责人腾出时间到基层、到一线抓经济办实事。这是鄄城县告别文山会海、促进工作“提速”的一个缩影。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鄄城县经济欠发达的实际,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部分干部的思想,虽然全县多次开展解放思想活动,但有的部门仍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有的干部办事拖拉,效率低下,推诿扯皮……“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要改变鄄城经济欠发达的现状,加快鄄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就必须从转变干部作风抓起!”县委书记任仲义如是说。
说了就算,定了就干,鄄城县转变干部作风动真来硬。每天上班前,县电视台的记者在县委、县政府大门口对迟到人员进行录像;临近下班,县委组织人员清查上班人数;对中午喝酒的县直单位和乡镇的工作人员,只要是查实的,全县通报批评;对参加会议迟到、在会场打手机、缺席会议的人员,现场通报批评。
通过治理整顿、学习讨论,机关单位上下班迟到早退的现象不见了,工作日喝酒的人没了,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少了,工作上追求“高境界、高标准、高效率、高效益”的多了,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经济发展上的人多了。
问候语的变迁
“吃了没有?”这是过去鄄城干部惯用的见面语,而现在变成了“上项目了吗?上的项目怎么样?”
转变作风,就要抓住工作的“牛鼻子”。鄄城县委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是鄄城压倒一切的任务。围绕“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集中抓项目”这一工作思路,鄄城县一批又一批的干部南上北下考察项目,一拨又一拨的干部靠在项目建设工地,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全县上下想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思想蔚然成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深入人心。
今年6月份,由鄄城县水库、旧城镇、郑营乡共同引进的固定投资1.7亿多元的复合生物菌肥项目落地后,三个单位和乡镇各抽调骨干力量,吃住在工地,为企业开工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箕山镇招商引资项目——菏泽江山印刷包装有限公司建设期间,总经理王洪建对建设用料非常挑剔,粘贴厂徽用的瓷砖连换了几种颜色花式,他都看不中。箕山镇副镇长常跃申顶着烈日,在县城到处搜集瓷砖样品,一种花色图案不行,马上就换第二种,先后往返10余次,提供瓷砖样品30多种。
鄄城县每一个落地项目的背后,都有一套班子,一套人马,他们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全天候靠在工地上为客商提供贴身服务。一张张晒黑的脸,一双双磨破的手,一个个粘满灰尘的身影,都诠释着他们对“转变作风”的深切理解和亲身实践。
喜见干部沉下来
什集镇沙沃村至卫庄村什集支渠上的石桥桥板断裂多年,而该桥又是卫庄村36名小学生的必经之路,学生家长为此忧心忡忡。驻什集镇工作组在走访调查中得知此事后,积极协调资金3万余元,对石桥进行了维修。
第一批万名干部下乡活动中,鄄城县县直下乡干部147人,乡镇配合市县下派包村干部144人。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鄄城县为下乡干部统一印制了《下乡干部守则》、《考勤及请销假制度》、《下乡干部“十不准”》,明确要求下乡干部不准对群
众摆架子、耍态度;不准干扰群众
正常生产生活,违背当地村规民
约;不准在基层饮酒、大吃大喝,
一律在乡镇吃份饭并交生活费;
一律骑自行车,等等。
下乡干部到位后的第一件
事,就是拿起本子,骑上车子,挨
家挨户找群众拉家常,访民情,察
民意,听民声。哪些问题群众最不
满意,工作组就从哪里做起;哪些问题群众最希望办成,工作组就从哪里做起。郑营乡刘堌堆村没有路灯,且配电盘老化、线路凌乱不堪,缺少漏电保护装置,存在安全隐患,群众反映强烈。驻村工作组成员、鄄城县供电公司纪委书记侯文胜积极协调10万余元,为该村架设了10kv主干线路3公里,安装一、二级漏电保护器71只,配电箱71台,安装路灯43盏,移位变压器一台,不但方便了群众出行,而且为该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鄄城县董口镇王坡村村民王某和邻居张某因宅基地纠纷发生矛盾,互不相让。驻董口镇工作组了解情况后,结合镇土管所工作人员和村干部,先后7次登门,摆事实,讲道理,耐心细致地开展调解工作,最终感动了双方,两家握手言和。群众高兴地说:“过去上门找干部,现在干部找上门来,这样的干部我们随时都欢迎。”
通讯员孙明海曹晓旺谌鸿岭
记者丁厚勤
下猛药治顽疾
6月18日,鄄城县组织收听收看全市“万名干部下乡活动”第一批次总结表彰暨第二批次动员大会后,接着又召开了食品安全、黄河防汛两个会议。三个会议“捆”在一起开,让部门负责人腾出时间到基层、到一线抓经济办实事。这是鄄城县告别文山会海、促进工作“提速”的一个缩影。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鄄城县经济欠发达的实际,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部分干部的思想,虽然全县多次开展解放思想活动,但有的部门仍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有的干部办事拖拉,效率低下,推诿扯皮……“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要改变鄄城经济欠发达的现状,加快鄄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就必须从转变干部作风抓起!”县委书记任仲义如是说。
说了就算,定了就干,鄄城县转变干部作风动真来硬。每天上班前,县电视台的记者在县委、县政府大门口对迟到人员进行录像;临近下班,县委组织人员清查上班人数;对中午喝酒的县直单位和乡镇的工作人员,只要是查实的,全县通报批评;对参加会议迟到、在会场打手机、缺席会议的人员,现场通报批评。
通过治理整顿、学习讨论,机关单位上下班迟到早退的现象不见了,工作日喝酒的人没了,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少了,工作上追求“高境界、高标准、高效率、高效益”的多了,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经济发展上的人多了。
问候语的变迁
“吃了没有?”这是过去鄄城干部惯用的见面语,而现在变成了“上项目了吗?上的项目怎么样?”
转变作风,就要抓住工作的“牛鼻子”。鄄城县委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是鄄城压倒一切的任务。围绕“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集中抓项目”这一工作思路,鄄城县一批又一批的干部南上北下考察项目,一拨又一拨的干部靠在项目建设工地,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全县上下想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思想蔚然成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深入人心。
今年6月份,由鄄城县水库、旧城镇、郑营乡共同引进的固定投资1.7亿多元的复合生物菌肥项目落地后,三个单位和乡镇各抽调骨干力量,吃住在工地,为企业开工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箕山镇招商引资项目——菏泽江山印刷包装有限公司建设期间,总经理王洪建对建设用料非常挑剔,粘贴厂徽用的瓷砖连换了几种颜色花式,他都看不中。箕山镇副镇长常跃申顶着烈日,在县城到处搜集瓷砖样品,一种花色图案不行,马上就换第二种,先后往返10余次,提供瓷砖样品30多种。
鄄城县每一个落地项目的背后,都有一套班子,一套人马,他们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全天候靠在工地上为客商提供贴身服务。一张张晒黑的脸,一双双磨破的手,一个个粘满灰尘的身影,都诠释着他们对“转变作风”的深切理解和亲身实践。
喜见干部沉下来
什集镇沙沃村至卫庄村什集支渠上的石桥桥板断裂多年,而该桥又是卫庄村36名小学生的必经之路,学生家长为此忧心忡忡。驻什集镇工作组在走访调查中得知此事后,积极协调资金3万余元,对石桥进行了维修。
第一批万名干部下乡活动中,鄄城县县直下乡干部147人,乡镇配合市县下派包村干部144人。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鄄城县为下乡干部统一印制了《下乡干部守则》、《考勤及请销假制度》、《下乡干部“十不准”》,明确要求下乡干部不准对群
众摆架子、耍态度;不准干扰群众
正常生产生活,违背当地村规民
约;不准在基层饮酒、大吃大喝,
一律在乡镇吃份饭并交生活费;
一律骑自行车,等等。
下乡干部到位后的第一件
事,就是拿起本子,骑上车子,挨
家挨户找群众拉家常,访民情,察
民意,听民声。哪些问题群众最不
满意,工作组就从哪里做起;哪些问题群众最希望办成,工作组就从哪里做起。郑营乡刘堌堆村没有路灯,且配电盘老化、线路凌乱不堪,缺少漏电保护装置,存在安全隐患,群众反映强烈。驻村工作组成员、鄄城县供电公司纪委书记侯文胜积极协调10万余元,为该村架设了10kv主干线路3公里,安装一、二级漏电保护器71只,配电箱71台,安装路灯43盏,移位变压器一台,不但方便了群众出行,而且为该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鄄城县董口镇王坡村村民王某和邻居张某因宅基地纠纷发生矛盾,互不相让。驻董口镇工作组了解情况后,结合镇土管所工作人员和村干部,先后7次登门,摆事实,讲道理,耐心细致地开展调解工作,最终感动了双方,两家握手言和。群众高兴地说:“过去上门找干部,现在干部找上门来,这样的干部我们随时都欢迎。”
通讯员孙明海曹晓旺谌鸿岭
记者丁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