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年07月04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1]
谁来撑起农村创业的大梁
——关于新形势下农村创业主体的调查与思考
近日,笔者就全社会关注的农民工回乡创业问题,在东明县农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调查显示,农民工回乡创业呈现良好势头,但也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回乡创业涌新潮
调查表明,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步伐明显加快。与外出务工相比,目前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在总量上还不大,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工总体上外出大于返乡的格局不会改变。但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加快,农民工回乡创业前景广阔。
调查显示,目前回乡创业的农民工,主要以第一代农民工为主,平均年龄为39岁。他们回到故乡后,从事一、二、三产业的比例都在30%左右。企业的经营形式主要是个体和私营,规模较小。时下,回乡农民工半数选择在离家较近的小城镇创业和居住。
以前农民工外出打工,只是把钱寄回老家,虽然这对农民增收有很大帮助,但是对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大。从调查看,改变工业薄弱现状真正能够依靠的,还是农民工的回乡投资,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体现得较为明显。
此前,人们可能更多地认为,农民工回乡创业眷恋故土或者回报家乡等感性的成分更多一些,但这次调查显示,回乡创业是农民工的理性选择。
总体来看,农民工回乡创业已经打破了农村劳动力长期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单向转移的旧格局,呈现出双向流动和双向就业的新局面。
重视创业新动向
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重大作用和意义认识还很不够。有的认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是“小打小闹”,对县域经济发展、财政增收作用不大;有的认为还没有到引导农民工回乡这个阶段,现在提这个问题为时过早;有的认为,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与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有矛盾。
然而事实上,农民工回乡创业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带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加快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给家乡发展带来巨大变化。
调查显示,2007年回乡创业者家庭人均年收入2.17万元,是全国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3587元的6倍,是外出务工人员年平均收入6577元的3.2倍。平均每名创业者带动就业3.8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当地不能外出就业的中年以上农民和从沿海打工回来的农民工。根据调查,回乡创业者及带动就业的人数约占留村劳动力的18%。
在被调查中,37%的乡镇企业是由农民工创办的。农民工回乡创办的企业近半数在小城镇和县城,带动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向小城镇集聚,扩大了小城镇人口和经济规模。回乡农民工向小城镇集聚,必将为中西部地区发展小城镇化提供推动力。
在被调查的50多个村中,20个村共30位返乡的打工者担任过村干部。马头镇农民张良吉,进城打工17年,有了自己的经济实体,年利税达100万元。2005年回村后,先后从自己企业拿出10多万元支持本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受到群众的好评。200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900元,是10年前的6倍。实践表明,回乡创业的农民工不仅是农村带头致富和带动群众致富的领头人,是农村基层干部的后备力量,更是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推动者、开拓者。
“当前,必须切实转变观念,从战略高度对待农民工回乡创业问题,在全社会营造吸引农民工回乡创业氛围。”马头镇党委书记深有感触地说,“农村劳动力正在由单向输出向双向流动转变,这是一个必然而且重大的转变,对促进全民创业、城乡统筹发展意义重大,轻视不得。”
政策:破解困难与问题
调查发现,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以下主要困难和问题:创业环境差、贷款难、用地难;创办企业技术含量低,许多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不少属于沿海地区淘汰的项目。
那么,如何做好农民工回乡创业这篇大文章?就宏观层面而言,笔者认为:“对农民工回乡创业要实行‘尊重创业,因势利导,积极支持,完善服务’的方针。”具体来说就是:
一是及时制订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政策。出台政策文件,明文彰显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扶持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在工商登记、资金、税费、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
二是拓宽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融资渠道。运用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信贷资金支持,可放宽农村地区抵押物的范围。
三是优先解决农民工回乡创业用地问题。将农民工创业用地纳入城乡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可适当扩大荒坡、荒滩等非耕地的利用。同时,要防止借农民工回乡创业之名,乱圈地,乱占耕地。
四是加强产业指导,防止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农民工回乡创办的生产经营场地应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坚决不上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企业。农民工愿意并有条件回乡创业,当然应受到鼓励和必要扶持。但是,要防止“一阵风”,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五是健全农民工创业辅导和培训体系。调查显示,56.5%的人自创办企业以来没有进行过任何进修或培训。要加大对回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力度,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提升创业者适应市场变化、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六是改善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一站式”服务网络,简化投资手续,减免各种收费,克服部门关卡多、办事难等问题,为回乡创业者提供便捷的服务。对回乡创业的带头人、企业家和优秀个体等给予表彰,发挥其示范作用。
郭同合 韩鹏飞
回乡创业涌新潮
调查表明,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步伐明显加快。与外出务工相比,目前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在总量上还不大,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工总体上外出大于返乡的格局不会改变。但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加快,农民工回乡创业前景广阔。
调查显示,目前回乡创业的农民工,主要以第一代农民工为主,平均年龄为39岁。他们回到故乡后,从事一、二、三产业的比例都在30%左右。企业的经营形式主要是个体和私营,规模较小。时下,回乡农民工半数选择在离家较近的小城镇创业和居住。
以前农民工外出打工,只是把钱寄回老家,虽然这对农民增收有很大帮助,但是对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大。从调查看,改变工业薄弱现状真正能够依靠的,还是农民工的回乡投资,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体现得较为明显。
此前,人们可能更多地认为,农民工回乡创业眷恋故土或者回报家乡等感性的成分更多一些,但这次调查显示,回乡创业是农民工的理性选择。
总体来看,农民工回乡创业已经打破了农村劳动力长期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单向转移的旧格局,呈现出双向流动和双向就业的新局面。
重视创业新动向
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重大作用和意义认识还很不够。有的认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是“小打小闹”,对县域经济发展、财政增收作用不大;有的认为还没有到引导农民工回乡这个阶段,现在提这个问题为时过早;有的认为,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与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有矛盾。
然而事实上,农民工回乡创业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带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加快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给家乡发展带来巨大变化。
调查显示,2007年回乡创业者家庭人均年收入2.17万元,是全国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3587元的6倍,是外出务工人员年平均收入6577元的3.2倍。平均每名创业者带动就业3.8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当地不能外出就业的中年以上农民和从沿海打工回来的农民工。根据调查,回乡创业者及带动就业的人数约占留村劳动力的18%。
在被调查中,37%的乡镇企业是由农民工创办的。农民工回乡创办的企业近半数在小城镇和县城,带动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向小城镇集聚,扩大了小城镇人口和经济规模。回乡农民工向小城镇集聚,必将为中西部地区发展小城镇化提供推动力。
在被调查的50多个村中,20个村共30位返乡的打工者担任过村干部。马头镇农民张良吉,进城打工17年,有了自己的经济实体,年利税达100万元。2005年回村后,先后从自己企业拿出10多万元支持本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受到群众的好评。200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900元,是10年前的6倍。实践表明,回乡创业的农民工不仅是农村带头致富和带动群众致富的领头人,是农村基层干部的后备力量,更是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推动者、开拓者。
“当前,必须切实转变观念,从战略高度对待农民工回乡创业问题,在全社会营造吸引农民工回乡创业氛围。”马头镇党委书记深有感触地说,“农村劳动力正在由单向输出向双向流动转变,这是一个必然而且重大的转变,对促进全民创业、城乡统筹发展意义重大,轻视不得。”
政策:破解困难与问题
调查发现,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以下主要困难和问题:创业环境差、贷款难、用地难;创办企业技术含量低,许多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不少属于沿海地区淘汰的项目。
那么,如何做好农民工回乡创业这篇大文章?就宏观层面而言,笔者认为:“对农民工回乡创业要实行‘尊重创业,因势利导,积极支持,完善服务’的方针。”具体来说就是:
一是及时制订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政策。出台政策文件,明文彰显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扶持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在工商登记、资金、税费、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
二是拓宽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融资渠道。运用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信贷资金支持,可放宽农村地区抵押物的范围。
三是优先解决农民工回乡创业用地问题。将农民工创业用地纳入城乡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可适当扩大荒坡、荒滩等非耕地的利用。同时,要防止借农民工回乡创业之名,乱圈地,乱占耕地。
四是加强产业指导,防止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农民工回乡创办的生产经营场地应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坚决不上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企业。农民工愿意并有条件回乡创业,当然应受到鼓励和必要扶持。但是,要防止“一阵风”,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五是健全农民工创业辅导和培训体系。调查显示,56.5%的人自创办企业以来没有进行过任何进修或培训。要加大对回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力度,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提升创业者适应市场变化、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六是改善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一站式”服务网络,简化投资手续,减免各种收费,克服部门关卡多、办事难等问题,为回乡创业者提供便捷的服务。对回乡创业的带头人、企业家和优秀个体等给予表彰,发挥其示范作用。
郭同合 韩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