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年07月04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1]
回 家
2008年6月19日 星期四 小雨
下午,接到通知,有72名在山西省就医的受伤灾民基本痊愈,返回北川,要我和安置组的女同志张蓉一起去绵阳火车站接站。
张蓉有30多岁,在社保局工作。初次见面,我向她和家人问好,她说:“好啥子,老公和娃儿都不在了,现在全家只剩我一个人了……。"
路上,她给我介绍了伤员返家安置情况:有家可归或有亲可投的,要鼓励他们回家或投亲靠友;无家可归的,政府已建立了安置点,统一对他们集中安置;对于孤老和生活不能自理又联系不上亲属的,就送往福利院或敬老院。这些都必须在自愿的情况下安置。
进入市区,民政局叶局长给司机打电话,让回去的时候去他的家里接他一下。张蓉轻轻说了一句:好幸福哦,还有家可以回。
3点半,我们到了绵阳火车站,在车站民警的指挥下,车子直接开进了站台。此时,站台左侧几台中巴车已停在那里,是统一送灾民去安置点的车子,每个车子前面都有一个标示牌,上面写着北川、安县、江油等,站台右侧是一排救护车,准备接送那些行动困难的伤员。
随着时间的临近,站台上的人越来越多。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格外引人注目,她穿着长长的连衣裙,头上戴着黄色的发卡,手里拿着一副拐杖,一直踮着脚朝着火车驶来的方向眺望,显得十分急切,但又掩饰不住内心的欣喜。我走过去问她:“你接谁啊?”
“我妈妈。”然后指了指身后的一名男子说:“这是我爸爸,地震时,我和爸爸在绵阳,妈妈在安县,5·12地震以后,我们和妈妈就失去联系,前几天刚得到我妈妈和二娘(二姨)受了伤,在山西治病,今天要回来。”
“这孩子,知道她妈妈今天回家,高兴得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她的爸爸笑容满面地说。
“呜——”随着火车的一声长笛,从太原驶来的1485次列车缓缓进站。从看到车头的那一刻起,女孩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她把拐杖交给爸爸,双手高高举起,拼命地朝着火车挥舞。火车越来越近,车箱一节一节从眼前掠过,忽然,她歇斯底里地,满脸泪水地呼喊:“妈妈!妈妈!”顺着她眼睛注视的方向,我看到一位中年妇女胳膊探出窗外向这边挥手,同样,眼睛里闪烁着泪花。
火车还没有停稳,妈妈随火车慢慢从眼前经过,小女孩就跟着火车奔跑,手挥舞着,嘴里呼唤着,她的爸爸跟在后面,眼睛也湿润了,嘴里不停说着:“慢点,小心点。”
我身边的张蓉已泣不成声,我知道,眼前的情景使她想起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灾民陆续下车,他们大部分还打着绷带、有的拄着拐杖、有的还躺在担架上。站台上的民警和医护人员忙碌地搀扶或抬举着伤员,我和张蓉拿着北川籍灾民的名单,在12和13车箱门口不停地招呼:“北川的同志到这边。”
灾民们陆续登上了回家的中巴车,刚才的小女孩用轮椅推着妈妈,妈妈的左腿还打着石膏,爸爸跟在后面拿着拐杖,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向站台外走去,我朝他们挥了挥手,说:“再见,祝你们幸福。”
“谢谢,你多保重。”她的爸爸应着。
我们在车上清点了人数,绵阳市救助站的同志给每位伤员和陪护人员送来了食品:两袋牛奶、一包饼干、几块沙琪玛、一盒方便面。
我和张蓉随车一起去安置点办理灾民交接手续。路上,他们在车上欣喜地交谈着,来接他们的家属给他们介绍着震后的情况:政府如何帮扶、灾民的生活如何得到保障、自家的板房在什么地方、家里的庄稼现在怎么样了、以后的日子该如何过……
擂鼓镇一名姓张的老人沿途望着白花花裸露的山体,感慨地说:以前这山全部是绿油油的,现在成了这个样子。他转身询问儿子家里的情况,当得知政府已给搭建了帐篷、定期发放食品后。他满意地说:“好!好!有家就好,有政府就好!”他又对儿子说:“不能老指望着政府,现在我的身体基本好了,家里你就不要再管了,回去后,收拾一下东西,出去打两年工,再把咱家的房子重新建起来。”
我身边坐着一位姓谷的羌族老妈妈,我从她胸前挂的信息牌上看到她患的是“左手蜂窝组织炎”。我问她,“身体没事了吗?”
“全好了,感谢党和政府啊!要不然我这把老骨头早就没有了。”
“你是去安置点,还是去投亲啊?”
“我回家,地里的庄稼我还要去补种上,现在还不太晚。”
永安镇跃进村六组北川受灾群众安置点有六百多个帐篷,是专门安置伤愈返乡灾民的临时场所,某部队的战士正在从卡车上卸着食品。在这里自愿集体安置的二十多人陆陆续续下车,他们大部分身体状况不是太好或者年龄偏大的灾民。和安置点的同志办理了交接手续后,我们登车又询问了一遍,确认他们要回家后,我们驶向了终点站擂鼓镇。
他们下车后迈着坚定的步伐朝家的方向走去……
张蓉有30多岁,在社保局工作。初次见面,我向她和家人问好,她说:“好啥子,老公和娃儿都不在了,现在全家只剩我一个人了……。"
路上,她给我介绍了伤员返家安置情况:有家可归或有亲可投的,要鼓励他们回家或投亲靠友;无家可归的,政府已建立了安置点,统一对他们集中安置;对于孤老和生活不能自理又联系不上亲属的,就送往福利院或敬老院。这些都必须在自愿的情况下安置。
进入市区,民政局叶局长给司机打电话,让回去的时候去他的家里接他一下。张蓉轻轻说了一句:好幸福哦,还有家可以回。
3点半,我们到了绵阳火车站,在车站民警的指挥下,车子直接开进了站台。此时,站台左侧几台中巴车已停在那里,是统一送灾民去安置点的车子,每个车子前面都有一个标示牌,上面写着北川、安县、江油等,站台右侧是一排救护车,准备接送那些行动困难的伤员。
随着时间的临近,站台上的人越来越多。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格外引人注目,她穿着长长的连衣裙,头上戴着黄色的发卡,手里拿着一副拐杖,一直踮着脚朝着火车驶来的方向眺望,显得十分急切,但又掩饰不住内心的欣喜。我走过去问她:“你接谁啊?”
“我妈妈。”然后指了指身后的一名男子说:“这是我爸爸,地震时,我和爸爸在绵阳,妈妈在安县,5·12地震以后,我们和妈妈就失去联系,前几天刚得到我妈妈和二娘(二姨)受了伤,在山西治病,今天要回来。”
“这孩子,知道她妈妈今天回家,高兴得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她的爸爸笑容满面地说。
“呜——”随着火车的一声长笛,从太原驶来的1485次列车缓缓进站。从看到车头的那一刻起,女孩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她把拐杖交给爸爸,双手高高举起,拼命地朝着火车挥舞。火车越来越近,车箱一节一节从眼前掠过,忽然,她歇斯底里地,满脸泪水地呼喊:“妈妈!妈妈!”顺着她眼睛注视的方向,我看到一位中年妇女胳膊探出窗外向这边挥手,同样,眼睛里闪烁着泪花。
火车还没有停稳,妈妈随火车慢慢从眼前经过,小女孩就跟着火车奔跑,手挥舞着,嘴里呼唤着,她的爸爸跟在后面,眼睛也湿润了,嘴里不停说着:“慢点,小心点。”
我身边的张蓉已泣不成声,我知道,眼前的情景使她想起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灾民陆续下车,他们大部分还打着绷带、有的拄着拐杖、有的还躺在担架上。站台上的民警和医护人员忙碌地搀扶或抬举着伤员,我和张蓉拿着北川籍灾民的名单,在12和13车箱门口不停地招呼:“北川的同志到这边。”
灾民们陆续登上了回家的中巴车,刚才的小女孩用轮椅推着妈妈,妈妈的左腿还打着石膏,爸爸跟在后面拿着拐杖,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向站台外走去,我朝他们挥了挥手,说:“再见,祝你们幸福。”
“谢谢,你多保重。”她的爸爸应着。
我们在车上清点了人数,绵阳市救助站的同志给每位伤员和陪护人员送来了食品:两袋牛奶、一包饼干、几块沙琪玛、一盒方便面。
我和张蓉随车一起去安置点办理灾民交接手续。路上,他们在车上欣喜地交谈着,来接他们的家属给他们介绍着震后的情况:政府如何帮扶、灾民的生活如何得到保障、自家的板房在什么地方、家里的庄稼现在怎么样了、以后的日子该如何过……
擂鼓镇一名姓张的老人沿途望着白花花裸露的山体,感慨地说:以前这山全部是绿油油的,现在成了这个样子。他转身询问儿子家里的情况,当得知政府已给搭建了帐篷、定期发放食品后。他满意地说:“好!好!有家就好,有政府就好!”他又对儿子说:“不能老指望着政府,现在我的身体基本好了,家里你就不要再管了,回去后,收拾一下东西,出去打两年工,再把咱家的房子重新建起来。”
我身边坐着一位姓谷的羌族老妈妈,我从她胸前挂的信息牌上看到她患的是“左手蜂窝组织炎”。我问她,“身体没事了吗?”
“全好了,感谢党和政府啊!要不然我这把老骨头早就没有了。”
“你是去安置点,还是去投亲啊?”
“我回家,地里的庄稼我还要去补种上,现在还不太晚。”
永安镇跃进村六组北川受灾群众安置点有六百多个帐篷,是专门安置伤愈返乡灾民的临时场所,某部队的战士正在从卡车上卸着食品。在这里自愿集体安置的二十多人陆陆续续下车,他们大部分身体状况不是太好或者年龄偏大的灾民。和安置点的同志办理了交接手续后,我们登车又询问了一遍,确认他们要回家后,我们驶向了终点站擂鼓镇。
他们下车后迈着坚定的步伐朝家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