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年11月05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1]

华明的苦恼说明了什么?

武占民
        据报载,天津市东丽区华明镇因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在全国名声大噪。这在提高华明知名度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苦恼:全国各地的“取经”的人纷至沓来,一年要接待 300多个考察团。 “不出来接待,就是你不重视。实际上我们有很多事。接待确确实实牵扯我们很大的精力。”华明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张长河非常无奈。
   作为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华明的经验确有可借鉴之处,有些地方前来参观考察本属自然。华明为考察团提供力所能及的接待,也无可厚非。但是,蜂拥而来的考察团让华明的干部难以招架却是一种尴尬。
   我们宁愿相信到华明的多数考察团都是为求取“真经”,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考察团却并非“取经”一个目的,而很大程度上是“旅游团”。
   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领导干部外出学习考察也多了起来,这对开阔领导干部的眼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是一件好事。然而,在实际中,有的公费 “考察”,成了某种特殊待遇,成了公费外出旅游观光的幌子,公费外出考察的门槛越来越低,规模越来越庞大。
   伴随着变相公费旅游观光的增多,公款接待消费的数字居高不下。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引用的过时的数字:2004年全国公款吃喝3700亿元。这其中,用于参观考察和接待的费用是个惊人的数字。
   变相公费旅游观光还伴随着其他的浪费。如在公务接待方面不按标准,进豪华酒店,喝高档酒,吃天价宴席,到豪华娱乐场所进行奢华消费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只要能与公务接待沾上边的,都要由公家埋单,私客公待、公款送礼等现象很普遍。公务接待成了个筐,什么费用都可往里装:吃的开成办公用品,用的开成资料费,礼品、旅游费开成会务费,甚至一些难以启口的费用也开成了接待费。
   “考察”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先进,改进自己的工作。如果“考察”变成游览观光,没有学到别人好的经验和做法,那就是把公家的钱打了水漂,还会败坏作风,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当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但必须用制度规范公款外出考察活动,让其有章可循,能收到成效。因此,有关部门要对外出考察,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考察活动严格把关,到哪里去取 “经”,取什么“经”,不妨先分析论证一番,看看有无必要。同时,对考察地点、线路和开支,对出去干什么,干得怎么样,也应当进行严格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