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年03月23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1]

联起手来好致富

鄄城120个经合组织惠及3万农民
本报讯 (通讯员 黄贤清 曹晓旺 记者丁厚勤)“今天,天津的客户来拉鸡蛋,价格是每斤三块一,望各户做好准备。”3月16日记者到鄄城县彭楼镇西牟村采访时,听到该村养鸡协会正给饲养户下通知,会长牟善正说:“这样的通知天天下。协会与外地客商联系,与他们讲价格,谁出的价格高就卖给谁,这样大伙可以卖个好价钱。”饲养户牟尊杰高兴地对记者念叨着养鸡协会的“好”,他说:“有了协会大家从养到卖省大事了,也更挣钱了。”
   同日,在鄄城镇西阎庄村头的公路上,记者看到8辆外地货车正在装菠菜,公路两旁遍地都是绿油油的菠菜。一位农民高兴地说:“一亩地至少能收入4000块,这都多亏了俺村的菠菜协会。”在鄄城县,像西牟村、西阎庄村一样借助经济合作组织富起来的农民已有3万多人。
   近年来,鄄城县积极引进农业项目,发展特色产业。但一家一户经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许多农民致富缓慢,农产品也不能规模化发展。为此该县鼓励乡村根据实际成立针对性的合作组织,从农产品的产、供、销等方面帮助农民增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就像桥梁一样,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同变化的市场连接起来,解决了农户难办和政府不好办的问题。其作用表现为: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对加入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提供市场信息和法律援助;实行统一销售,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合作经济使“单枪匹马”的农民变成了“联合舰队”,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鄄城县现有蔬菜、养殖、药材等经济合作组织120多个,在农村特色经济发展中起着顶梁柱的作用。在成立协会前,农产品价格由小商贩“说了算”,一年下来从业户却挣不了几个钱。成立协会后,农民“抱成了团”,各种产品价格都涨了一倍,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也壮大了从业队伍,各协会户数都迅速增加,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下,鄄城县涌现出了绿色食品、养殖、蔬菜、药材等150多个特色专业村和一批致富带头人。该县彭楼镇舜王城村刘瑞林是当地有名的“药材大王”。他挑头成立的中药材协会吸引了本村和周边1680多个农户参加。因是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一公斤中草药能比别人多赚几元到十几元。“养羊协会”、“养猪协会”、“大棚韭菜协会”、“架木购销协会”、“蘑菇协会”等等遍布全县16个乡镇,各乡镇都行成了自己的独特产业,如今,这些经济合作组织正带动3万农民奔走在小康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