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年10月27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1]
面对面说事 零距离沟通

红船村“说事日”解开群众心中疙瘩

本报讯 (记者李 强通讯员曹晓旺 丁秋松 韩伟)日前,记者到鄄城县红船村采访,到处可见群众忙碌的身影,有的借秋种搞结构调整,有的自办家庭加工,有的合伙从事日常用品贩卖……一幅繁荣、和谐、稳定的美好画面。陪同采访的村党支部书记古宪峰告诉记者:这种局面的取得与村里的百姓“说事日”是分不开的,现在群众遇到的难事、急事,唠叨事、琐碎事,在这里都可以解决。
   红船村人口多,有5000多人,全村分为34个村民小组,不仅是镇政府驻地,还处于鄄郓两县交界处,济董公路贯穿东西,曾因开路、建门市等原因引发的邻里纠纷不断。为切实解决这些难题,去年初,村里把每月的1日、15日定为百姓“说事日”,把涉及经济发展、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公益事业、热点难点问题,列入“说事”范围,有专门的村干部负责记录,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限期解决。
   干群面对面“说事”,零距离沟通,搭起了一座连心桥,群众的气顺了,干部的心踏实了,促进了邻里和睦,维护了农村稳定。谈及“说事日”,村民钱忠宝和孙则法又佩服又惭愧,去年9月份,两人因为宅基的划界问题,在醉酒后大打出手。村干部在当面制止后,又通过“说事日”,让群众当面评说。通过调解,让打人的一方向受伤者支付了医疗费并赔礼道歉,重新划清宅基界限,圆满解决了宅基地纠纷。
   该村另一位70多岁的村民葛延鹏,是个老党员,在文革时期拥有一处住宅,但是后来成了危房需要搬迁而划给了别的村民,这件事情一直没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自从村里制定百姓“说事日”制度以来,该村村委会干部积极做工作,向老人解释清楚事情的始末,并安排了其他宅基供老人居住。“说事日”还帮助解决群众集结在心中的疙瘩,村民孙向东对此深有感触。退伍返乡的他利用开车的技术给别人打工搞运输,一直想自己单干,可苦于没有资金。在“说事日”上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村干部帮助其贷款10万余元,一年来他不仅还清了贷款,还盖起了宽敞的楼房,日子越来越红火。“其实,百姓说事也不是全为自己,也给村里出了不少主意。”村委会副主任古存林介绍说,“去年刚实行说事日不久,群众就根据我们村交通方便、人员流动量大的实际,建议开发一条新的商业街,我们采纳了这个建议,如今这条长1300米的新商业街已有个体经营户300家,涉及五金、粮棉油、服装等十多个行业,每家的年收入都在两万元以上。”
   自去年初实行百姓“说事日”以来,红船村共有1000多人前来说事,提出意见建议300多条,已答复和解决280多条,其中帮助群众调解民事纠纷60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