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年10月28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1]

问忧问难问思问需问政问计

牡丹区王浩屯镇“六问”问出民声民意问出发展良策
本报讯(通讯员李金旗 张继敏)“马岭岗开发生态乡村游,大黄集大搞木材加工和面粉加工。咱王浩屯就没有一个主导产业。不能老是这样种种收收,一定得想办法让老百姓多增加些收入。”和邻近乡镇相比,找自己差距的是牡丹区王浩屯镇郭寨村老党员郭满仓,他是在镇党委召开的党员问政问计座会上讲这番话的。主动向党委献计献策,是该镇今年6月起,在全镇1280名农村党员中广泛开展以“问忧、问难、问思、问需、问政、问计”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带来的喜人变化。通过向党员“六问”,不仅保障了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提高了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也问出了民声民意,问出了发展良策。
   “问忧、问难”探寻党委关怀党员新路。王浩屯镇是革命老区,荣复退军人多,残疾功臣多,他们的生活安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了使党员特别是困难党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该镇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党员关爱体系。设立贫困党员帮扶基金,采取党员捐一点、镇财政拿一点、企业帮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10万元,组建专门账户。主要用于党员住院补助、受灾补助、困难补助、年满70周岁以上党员发放补贴,并解决新农合、新农保参保过程中有困难党员的参保费。定期走访与随时走访相结合,了解党员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进行帮扶,让党员及时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今年“国庆节”前夕,镇党委又对全镇困难党员排查摸底,为121人送去了6万元的生活用品和慰问金。
   “问思、问需”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党员想什么,党委不清楚;党委做什么,党员不知情。没有一个畅通的沟通机制,这是制约农村党员权利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党委不能完善民主决策的关键所在。王浩屯镇党委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党员的知情机制,拓展党员利益诉求空间。镇党委成员和副科级以上干部成立13个联系组,联系49个行政村党支部,1-2名副科级干部联系所在支部的每名党员,每季度至少谈话一次。印制“党员亲情卡”,上面写有党委成员姓名、电话,及时倾听党员呼声。定期过组织生活,党委书记亲自到联系村上党课。退休老党员董坤书激动地说:“在党这么多年,我还是第一次经历党委书记来俺村讲课,来听听我们的想法和意愿。参加听课的党员也从来没有这么齐过。我们一定要发挥好带头作用,把党委的主张传达到群众中去。”
   “问政、问计”扩大党委民主决策途径。党员列席党委会和党委扩大会,增加党务、政务工作的透明度,让党员对党委的决策进行监督。分期分批让农村党员参观考察镇办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新村建设与危房改造,了解新农合、农保、低保、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开展的程序,听取党员对党委、政府落实这些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召开党员座谈会,就某个阶段党委的决策向党员公布,听取党员对党委工作的意见,开门纳谏,集思广益。把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党员组织起来,建立了百名党员参加的“智囊团”,为党委决策建言献策。对有见解、有观点,向党委提出真知灼见的党员和在发展经济中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的党员进行奖励,组织他们到外地参观考察新农村建设经验,使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六问”活动开展以来,王浩屯镇党委共向党员求得关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7项大政和53个良方。根据这些“金点子”提出的民情民意,镇党委逐步开展实施。大力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0多万元对镇中心街道进行改造,硬化了高标准的人行道,修建了下水道,安装了路灯,并进行了绿化美化。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了3.8万亩大蒜、2万亩西瓜、1.5万亩辣椒,十几个行政村实现了一村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