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年10月28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1]

文化下乡不能一厢情愿

□ 武占民
   据报载,某地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遭到冷遇,很多时候,一场电影只有十几个观众。最后,原本进行50场的计划只得搁浅,活动不了了之。
   像这样好心办事,却落得“热脸贴了冷屁股”的情况,在各地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中屡有发生。对此,主办者不应该只是抱怨农民不领情,而要多从自身方面找找原因。
   以上面提到的电影下乡为例,有关人员就透露,他们下乡时,影片非常少,放映的都是一些老掉牙的片子,农民根本就不愿意看。同类的事情,笔者也曾遇到过:一农家书屋的书籍大部分由社会捐赠,很多都是世界名著,因为没人看而蒙了一层灰尘。农民们说,我们需要对生产有用的农业技术书籍,这些名著根本读不了。
   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的文化活动是缺乏的,农民对文化下乡是非常欢迎的。而在文化下乡中,主办者一定要“根据群众的需要送文化,送农民需要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把好事办好。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地方搞文化下乡并没有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而是一厢情愿地“送”,以为送啥农民都得要啥。这样就使送文化下乡成了一种形式,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农民自然也不领情。
   农村文化缺乏是事实,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送文化下乡时,一定要多进行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如我市一些地方文化下乡实行“菜单式”服务,就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