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年11月20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4]
把欢乐留在人间
——梁左逝世十周年祭
□ 宋聚轩
光阴荏苒,转眼间,梁左离开我们已经十周年了。
我与梁左相识于1978年3月。那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入学报到的时间。由于因工负伤,我是我们班最后一个报到的,被分到了32楼334房间,这是北大中文系的一个混合宿舍,住的学生有文学专业的,有新闻专业的,还有古典文献专业的。我入住时,只剩下最后一个床位,还是在墙旮旯的一个上铺。住在下铺的是一位眉清目秀的小青年。他见我年龄较大,又因伤未愈,上下床很不方便,便主动提出他睡上铺,让我睡下铺。我十分感激,便询问他的名字,他说,他叫梁左,今年20岁,是文学专业的。由于我们的专业相同,共同语言也就更多了一些。他又告诉我文学专业所要开设的课程和要准备的文具,显得十分热心。相处日久,我发现这位小弟是一个语言天才,特别是对于“政治语言”的使用,信手拈来,出口成章,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例如,他求人帮忙时,便称对方为“革同”(革命同志),别人不给他帮忙时,便称对方为“阶敌”(阶级敌人),而要表态发言时,便举起右手,说“我向毛主席保证”。后来才知道,这种“政治语言”是因为饱受家庭的熏陶的结果。他的奶奶是一位老革命,满口“马列”(中篇小说《人到中年》中“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的原型);他的父亲范荣康(原名梁达),长期担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从五十年代起就为 《人民日报》写社论,被称为“社论专家”;他的母亲谌容,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人到中年》就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梁左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待人热情、诚恳,乐于助人。在选修外语时,由于我在中学里学的是俄语;而梁左则因为其母是俄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曾在某中学当过俄语教师,便都选了俄语。由于有这方面的家教,他的俄语水平比我强多了。他经常帮助我练发音,做作业,纠正我的语法错误,使我的俄语成绩得到很大提高。但有时梁左又显得比较幼稚,直率,缺少心计。大三时,他与外语系一位女生谈恋爱,每次约会后他都主动向我“汇报”,今天说了些什么,都有哪些举动。有一天,他十分高兴地告诉我“今天我和她握手了”(那时的青年人远没有现在开放,握握手就表示关系不一般了),真是天真得可爱。
梁左不是那种“死用功”的学生,他聪明而又灵活。那时“文革”刚刚结束,百废待兴,我们开设的很多课程都没有教材,只能靠抄写、背诵。那些深奥难懂的古典诗文,实在难以记忆。梁左便“发明”了一个办法:用“快板书”的形式去背古典诗文,他把《诗经》《离骚》《左传》等诗文,都编成了“快板书”。记得有一次班里开联欢会,他居然用“快板书”的形式,朗诵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至今印象深刻。后来,他又发明了 “古诗接龙法”:第一位同学背一句古诗,下一位要接着用该句诗的最后一个字作为首字,接上一句古诗,以此类推,直到难倒一位同学为止,这种方法既锻炼了我们的记忆力,又十分有趣,增强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梁左机智幽默。他时而油腔滑调,时而又故作深沉,时而掉个书袋,时而抖个包袱,略施小计,便收到意外的效果。记得在我们七七级新生开运动会时,练正步走时要喊“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等口号,以壮声势。喊多了,大家便没了兴趣,提不起精神,梁左便串通几个同学,走正步时突然高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大家立即来了精神。
大学毕业后,梁左分配到教育部中专司工作。面对出不完的公差,参加不完的会议,充满势利的官场,他感到了厌倦,便调到北京语言学院任教。1986年,我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习,他请我吃饭时,告诉我,他教的是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要从拼音教起,太“小儿科”了,还是想调走。后来结识了姜昆,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这才使他的幽默才能有了“用武之地”,先后创作了相声 《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特大新闻》《小偷公司》,情景剧《我爱我家》《临时家庭》《新72家房客》《闲人马大姐》等,成为全国著名的喜剧作家。但他却为人低调,不事张扬,在他的名片上,只有“梁左”两个字和一个联系电话,什么职务、级别、荣誉,统统不写。
梁左的母亲谌容说:梁左是一位孝子,在他的父亲去世三个星期之后,他也走进了天堂,照顾他的父亲去了。那一天是2001年5月19日。
梁左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却永留人间。
光阴荏苒,转眼间,梁左离开我们已经十周年了。
我与梁左相识于1978年3月。那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入学报到的时间。由于因工负伤,我是我们班最后一个报到的,被分到了32楼334房间,这是北大中文系的一个混合宿舍,住的学生有文学专业的,有新闻专业的,还有古典文献专业的。我入住时,只剩下最后一个床位,还是在墙旮旯的一个上铺。住在下铺的是一位眉清目秀的小青年。他见我年龄较大,又因伤未愈,上下床很不方便,便主动提出他睡上铺,让我睡下铺。我十分感激,便询问他的名字,他说,他叫梁左,今年20岁,是文学专业的。由于我们的专业相同,共同语言也就更多了一些。他又告诉我文学专业所要开设的课程和要准备的文具,显得十分热心。相处日久,我发现这位小弟是一个语言天才,特别是对于“政治语言”的使用,信手拈来,出口成章,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例如,他求人帮忙时,便称对方为“革同”(革命同志),别人不给他帮忙时,便称对方为“阶敌”(阶级敌人),而要表态发言时,便举起右手,说“我向毛主席保证”。后来才知道,这种“政治语言”是因为饱受家庭的熏陶的结果。他的奶奶是一位老革命,满口“马列”(中篇小说《人到中年》中“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的原型);他的父亲范荣康(原名梁达),长期担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从五十年代起就为 《人民日报》写社论,被称为“社论专家”;他的母亲谌容,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人到中年》就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梁左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待人热情、诚恳,乐于助人。在选修外语时,由于我在中学里学的是俄语;而梁左则因为其母是俄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曾在某中学当过俄语教师,便都选了俄语。由于有这方面的家教,他的俄语水平比我强多了。他经常帮助我练发音,做作业,纠正我的语法错误,使我的俄语成绩得到很大提高。但有时梁左又显得比较幼稚,直率,缺少心计。大三时,他与外语系一位女生谈恋爱,每次约会后他都主动向我“汇报”,今天说了些什么,都有哪些举动。有一天,他十分高兴地告诉我“今天我和她握手了”(那时的青年人远没有现在开放,握握手就表示关系不一般了),真是天真得可爱。
梁左不是那种“死用功”的学生,他聪明而又灵活。那时“文革”刚刚结束,百废待兴,我们开设的很多课程都没有教材,只能靠抄写、背诵。那些深奥难懂的古典诗文,实在难以记忆。梁左便“发明”了一个办法:用“快板书”的形式去背古典诗文,他把《诗经》《离骚》《左传》等诗文,都编成了“快板书”。记得有一次班里开联欢会,他居然用“快板书”的形式,朗诵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至今印象深刻。后来,他又发明了 “古诗接龙法”:第一位同学背一句古诗,下一位要接着用该句诗的最后一个字作为首字,接上一句古诗,以此类推,直到难倒一位同学为止,这种方法既锻炼了我们的记忆力,又十分有趣,增强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梁左机智幽默。他时而油腔滑调,时而又故作深沉,时而掉个书袋,时而抖个包袱,略施小计,便收到意外的效果。记得在我们七七级新生开运动会时,练正步走时要喊“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等口号,以壮声势。喊多了,大家便没了兴趣,提不起精神,梁左便串通几个同学,走正步时突然高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大家立即来了精神。
大学毕业后,梁左分配到教育部中专司工作。面对出不完的公差,参加不完的会议,充满势利的官场,他感到了厌倦,便调到北京语言学院任教。1986年,我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习,他请我吃饭时,告诉我,他教的是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要从拼音教起,太“小儿科”了,还是想调走。后来结识了姜昆,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这才使他的幽默才能有了“用武之地”,先后创作了相声 《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特大新闻》《小偷公司》,情景剧《我爱我家》《临时家庭》《新72家房客》《闲人马大姐》等,成为全国著名的喜剧作家。但他却为人低调,不事张扬,在他的名片上,只有“梁左”两个字和一个联系电话,什么职务、级别、荣誉,统统不写。
梁左的母亲谌容说:梁左是一位孝子,在他的父亲去世三个星期之后,他也走进了天堂,照顾他的父亲去了。那一天是2001年5月19日。
梁左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却永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