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年11月20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4]

林非心中的鲁迅情结


  林振宇
   著名学者、原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林非,最早以研究鲁迅而名世。在他从事鲁迅研究工作的三十多年间,写出了《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中国现代史上的鲁迅》、《鲁迅传》(合著)、《鲁迅和中国文化》等大量的学术著作,在海内外影响广泛。林非之所以倾注三十多年的心血,矢志不渝地研究鲁迅,是因为在他的心中,鲁迅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情结。
   林非1931年出生在一个荒僻小镇的破落人家。因为家庭的变故与衰败,他只好和母亲一起艰难地过活。他那颗幼小的心,不仅承受着来自外界尖刻的闲言碎语,还有那些轻篾和鄙视的眼光。过早地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林非,因此心灵受了极大的创伤而变得异常敏感。
   在他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学校里来了一位兼教国文的老师,给他和同学们讲鲁迅的《孔乙己》,还将一本《呐喊》借给他看。林非偶然在《呐喊·自序》中看到这样几句话:“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引起了他深深地共鸣,让他不由得思考起自己初步体察过的人生来。从此,鲁迅的书成了林非精神上的慰籍,也让林非热爱和崇敬鲁迅。
   或许是在林非的少年时代,鲁迅曾经在他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以至他后来有幸进了大学,便萌生了研究鲁迅的愿望。
   1955年,林非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开始尝试撰写研究鲁迅小说的论文。那时的林非还不敢发表过多的文章,因为当时的社会气氛已经不太正常,写的过多容易被扣上一顶走“白专道路”的帽子。尽管如此,但林非还是于1962年发表了《论〈狂人日记〉》,立即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成为学术新秀之一。本想继续深入地研究鲁迅,可是后来,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虽然中断了林非的研究计划,但是,并没有中断他对鲁迅研究的思索。
   “文革”结束后,整个社会秩序逐渐趋于正常,他所在的文学研究所也把各项研究工作提上日程,林非才得以重新拾起鲁迅研究的课题。
   这时的林非研究鲁迅的愿望更加地强烈,他还把“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作为自己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那么,林非是如何研究鲁迅的呢?
   据林非回忆说,他首先不只一遍地阅读了《鲁迅全集》,还尽可能地把鲁迅在他的文章中提到的著作找来查阅。经过长期的积累,他的视野逐渐变得开阔了,思索的问题也日趋深入。正是由于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书,回过头来再研究鲁迅,他觉得思路变得清晰了。他将鲁迅的思想放置于中国近代思想史广阔的背景中加以观察,指出鲁迅与严复、梁启超在思想上有历史承续性,林非还把鲁迅与章太炎进行比较,发现二者有直接的师承关系,以此阐述了鲁迅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林非还认为,对于鲁迅批判封建传统思想的独特贡献,应该在研究当时各种社会思潮的基础上,作出细致和深入的分析。为此,林非将鲁迅与同时代的人物以及在中国思想史上各种反封建思想的人物进行比较,还把视野扩大到了中西方人的自觉与精神解放历程的历史比较,以历史主义的观点指出鲁迅的局限性,使鲁迅具有了更为稳固和科学的历史定位。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林非于1978年动笔,写出了《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
   在陈荒煤主持文学研究所工作期间,林非接到撰写《鲁迅传》的任务。此书的创作意图,是要在活生生的中国近代历史背景下,写出一个真实的鲁迅,写出他的丰满性格,写出他是怎样在暴风骤雨般的时代挺立起来的。他究竟给伟大的中华民族贡献了什么?他还有多少事业很遗憾地未能完成?为了完成这一任务,1980年,林非与刘再复合作,共同撰写《鲁迅传》。后来,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后,在海内外产生良好的反响。
   虽然林非在鲁迅研究领域已写出多部著作,但是,他并没有满足已有的成就,而是不断地自我否定,总结并反思自己研究上存在的不足。比如说,他在撰写《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这部书稿中,曾讲到鲁迅关于个性解放和国民性改造等有关主张,因当时受到“左”倾思想的某些束缚,未能作出十分准确的论述;他对已写出的《鲁迅传》也自认为不尽人意,显得粗糙,在历史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这两个方面,还开拓得不够,不少地方应该提炼得更精致和概括一些。正是因为长期的思考,林非研究鲁迅的思想也日趋地成熟起来。主要表现在林非研究鲁迅并没有将他视为神明,顶礼膜拜,也没有刻意贬损,而是首先把鲁迅当作一个人,有长处也有短处,他的思想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渐进过程,而非先知先觉。林非把鲁迅放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考察,指出鲁迅不可能离开小农经济的基地,这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与时代的原因。林非又极力将鲁迅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考察和研究,最终写出了《鲁迅和中国文化》,将鲁迅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