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年07月29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4]
○ 散 文 ○

新 穆 李

○李春润
   夏日的一个早晨,为了拍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一条新闻,我们及早赶赴马岭岗镇穆李村。对这个新农村样板村虽早有所闻,但还真没有亲身体验过它的概貌。对此,有着诸多的好奇和向往。
   车子从城里出发,沿中华大道直行,南跨新石铁路,穿过一段林荫大道,再右拐,就可以看到新村的轮廓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村东头高大的牌坊,上端镶刻的“穆李村”三个流金大字,在初升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夺人眼目,尽显大气壮观。村边一溜新盖的二层洋楼新颖别致,美观大方,诉说着这里的富有。
   笔直的大街和宽阔的胡同两侧生长着茂盛的柿子树。房屋排列整齐划一,柏油路面清扫得异常干净,连片落叶也未见到。进入新村旧址,视野更加开阔,约有4平方公里面积。过去,由于老村寨墙完好,历史上几次洪水未能进村,使得村庄低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暴雨成灾,村里积水严重,多数房屋坍塌,村庄开始外迁,一分为四,故有东西南北穆李之说。
   为了发展旅游,近年他们对村落旧址进行了规划,建起了宏伟的寨门,修复了寨堤,开挖了环堤河,铺设了环堤路,种植了大量的风景树,生态效应初现端倪。更引人瞩目的是,新建的民俗文化一条街,给这里平添了几分古朴典雅,端庄秀美,不久便会开张营业。在旧址中心有一个四合大院,一排楼房座北朝南,黄墙青瓦,点缀出建筑的高档气派,这就是该村村委会大院。
   村外还有一条环村柏油路,两侧是碧绿葱茏、枝繁叶茂的苹果园,果树已挂满鸡蛋大的果子,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新村新貌尽收眼底。村民内在的素质和生活质量怎么样?能与国家级精神文明单位相媲吗?这是采访的重点。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心中的疑问逐个解开!这里不但有新农村,更有新生活!
   瞧,沿着环堤大路,三五成群的村民,迎着朝霞在悠哉悠哉地散步,徜徉在绿荫鲜花中,方显逍遥自在。虽然神态各异,但为了一个目标,强身健体。他们也知道了锻炼身体的重要。可以看出锻炼已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了。到了晚上,广场上就会响起清脆悦耳的锣鼓声,上百人的秧歌队翩翩起舞,扭起醉人的大秧歌。
   清洁能源改旧习。建起沼气池,做饭不再用柴草,告别烟熏火燎时代。中午11点多,我们来到郑东梅家,她正在厨房准备做饭,只见她熟练地打开沼气开关,啪的一声,火苗腾空穿起一尺高,她放上锅,浇上油,将切好的土豆丝倒入锅中,吱吱啦啦,不大功夫一道鲜美的菜品出锅了。在做菜的时刻,电视台冯记者也有新闻敏感性,让她说说当今的感受。当了一辈子的家庭主妇诉说了衷肠:“现在用沼气还干净、还卫生,不用烧柴草受烟熏了,这多方便啊。”在她家我们还看到与沼气配套的是厕所的改造,厕所实现了无害化。粪便流入沼气池,经过发酵生成沼气,用来做饭照明。沼气残渣再用于农田,培植地力,实现了良性循环。据村支书李建林讲,全村有九成的农户用上了沼气这一清洁能源。
   村里和谐又平安。该村是苹果专业村,几百亩苹果成熟时,没一人把手伸进别家的果园。大街上红红彤彤的柿子飘香四溢,谁也不肯去采摘尝鲜。这一现象被某报记者称为该村一怪:“满街柿子没人拽”。只要村里有公益活动,家家出人,户户出力。一般果树义务管理队,负责全村果树剪枝、疏花及培肥施药等技术指导,解决了果农后顾之忧。谁家有灾有难,全村人都会主动前去嘘寒问暖,尽其所能,给予帮助。
   怀揣绝技挣大钱。作为面塑专业村,全村有300余人掌握面塑技术,农闲时节活跃在全国多个大中城市。一人一年能带回几万元的不菲收入。在村干部的引领下,我们来到村委大院面塑室,只见三位面塑师正在忙碌着,不大功夫,猪八戒背媳妇、孙悟空、小燕子等人物飞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塑艺人李传进告诉我们,他每年的春节前后几个月,都要去天津展示面塑技艺,一年要有七、八万元的回报。我们都为此赞叹不已!
   一天的采访,令我们大开眼界。一个共同的感受是:新农村,新生活,塑造了一方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