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年05月07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7]

范蠡与定陶

王玲
   定陶古称陶丘,简称陶,是一座悠久的历史古城,古文明圣地。《定陶县志》记载:“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渔猎耕种,繁衍生息。”在春秋时期,定陶处于齐、楚、吴、越、鲁、宋等国的交界处,水路运输有济水、濮水等诸多水系,可以沟通东西交往。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接通了沂水和济水。运河的开通,使本来踞处济水边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县)成为水陆交通的枢纽。它北临济水,东北有菏水沟通泗水,由泗水而南下可接通淮河和长江,成为北南经济区的重要城市,享有“天下之中”的盛誉,也是宋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的都会。陶的附近正是盛产五谷的地区,此时的定陶,不仅居于天下之中,而且已成为周边各国商品“侯时转物”的集散地,是“诸侯四通,货所交易”的重要中转站,商贸活动十分发达。从春秋战国直到西汉的八百年间,以定陶为中心的菏泽地区,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辉煌的时期。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越国大夫、上将军,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弃官后,定居定陶经商,号称“陶朱公”,为后人经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世人尊为“商祖”或“商圣”。
   范蠡出身寒微。少年时,他胸怀大志,拜奇人计然为师,学得满腹韬略。当时任楚国宛令的文种听说他很有才能,三次造访始见,文种就把他推荐给越王勾践,公元前494年(勾践三年)越王勾践不顾范蠡劝谏,举兵伐吴,大败于夫椒(太湖中山名),被围困于会稽。生死存亡关头,范蠡定“倾危之计”:“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吴王夫差这才答应下来,撤兵回国。随后范蠡与勾践便作为人质入吴二年。越王勾践采用范蠡计谋,屈身为吴王养马、除粪、洒扫,三年不怒,面无恨色,吴王渐渐地对他们失去戒心。勾践七年(公元前491年),吴王释放勾践、范蠡等回到越国。范蠡又为勾践制定复国大计,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吴雪耻。吴灭越兴,范蠡被拜为上将军。功成名就之日,范蠡居安思危,急流勇退、弃官经商,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以处安”,于是便“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泛海以行,终不反。”
   范蠡最终选择定陶并在此定居经商,看中的就是定陶这种优越的地理、资源优势。当时的陶丘已经是举国瞩目的繁华都市,是中国北方经济贸易、交通运输的中心。据《史记》记载:“范蠡浮海出齐,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在陶治产积居,十九年中三致千金”。据《定陶县志》载:“范蠡以陶为天下之中,遂定居焉,故曰定陶”,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范蠡在定陶定居留下了许多遗迹和动听的传闻轶事。据《曹州府志》记载:“定陶有陶朱公亭、范蠡湖、陶朱公墓、陶朱公庙等众多历史遗迹”,定陶还流传着范蠡与西施在白土山上凿池养鱼、牧马喂鸡田园般生活。有诗为证:水澈波明似镜台,熏风泛舟沁入怀。岸边飘飘何所似,月下西施浣纱来。如今定陶有陶朱公墓,县城有陶朱公大街,街心有陶朱公塑像,还有范蠡宾馆、范蠡商场。2012年6月,投资兴建“中华商圣文化园”。“中华商圣文化园”由中高集团旗下子公司——定陶中高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整体规划运作。项目位于定陶新城区北、菏泽市开发区南、仿山镇政府对面,规划用地4500亩,计划投资35亿元人民币。通过挖掘、保护及建设商圣文化项目,筹拍大型历史题材影视片《一代商圣》,在商圣故地——山东省定陶县境内建设主题鲜明全球唯一商圣朝拜地,集影视拍摄、文化展示、学术研究、休闲度假、景区观光、商居一体的文化综合功能园区。
   1999年4月26日至27日,定陶县委、县政府专门邀请来自北京、山东、四川、福建等11个省市的几十位学者,举办“陶朱公学术研讨会”,就范蠡思想活动特别是范蠡与定陶这一课题进行了论证,一致认为:陶朱公经商致富之所——陶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定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