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年05月07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7]

监督学术权力运营不应再\\\"雾里看花\\\"


   近日,落选中科院院士的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却入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消息一出,反响颇大:有网友对中国当前的学术环境产生质疑,也有人认为中美两国院士评定标准不同,施一公回国不久、贡献还不大,落选中科院院士也属正常现象。
   近年来,每到 “两院”新晋院士或是高校评定职称的季节,一些“疑似”学术不端、学术权力滥用的新闻总是屡见报端。虽然事后相关高校都曾在质疑声中对事件进行了回应和处理,但在大众舆论场中,对高校滥发文凭、官员学历注水的质疑未曾停止。
   因为施一公之前曾在外国的学术期刊上撰文质疑过中国现存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所以有网民认为,施一公此次落选中科院院士也与相关部门故意对他进行打击报复有关。质疑有根有据、回应也不无道理,现如今在监督学术权力运营的时候,公众常常会陷入 “雾里看花”的迷局。
   平心而论,与一般公共权力相比,对学术权力的监督和监管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学术权力不健康运营的后果很难被普通公众察觉,它危害的是中国大学的学风、精神和学术产出,可能在若干年后这些学术产出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现实生产力时,才能被人们感觉到。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在监督学术权力运营时,“雾里看花”的现实状态都与学者、公众追逐中国梦的美丽愿景显得格格不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即便学问再晦涩、高深,它也不应成为阻碍监督的借口。公众、媒体的监督,是保证学术权力良性运营的一个有效手段。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