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年11月19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8]

扬琴悠悠乐夕阳

“梁山一百单八将,一将更比一将强,头一将名叫及时雨,外号又叫黑三郎……”冬日夕阳下,郓城县水堡乡新复街村文化大院内,老年琴书戏曲团成员李心坦、李玉增等人抑扬顿挫的演唱,吸引村里男女老少前来倾听。一曲终了,剧团成员们纷纷向笔者介绍起山东扬琴的历史。
   新复街村是传统的戏曲村,清朝时期就开始盛行山东扬琴,20世纪30年代定名为“山东琴书”。李心坦的祖师爷刘保山以卖艺为生,曾唱响天津卫,所到之处尽显山东扬琴的音韵。“我们这些人都是听着扬琴长大的,一般从十四五岁时就开始学习,一代代传承,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现在,村里五十岁以上的人都会唱戏。”李心坦自豪地说。
   今年69岁的李心坦是琴书戏曲团的负责人,他黑瘦的身躯,看起来和普通农民没有什么区别,但他唱腔一出,立即震惊四座,而他的唱戏历史一直为村里人所津津乐道——他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郓城县曲艺团学艺七年,并成为当时有名的唱将,只是由于家里人多地多,只好回到农村重新务农。几十年过去了,跟他同时期学艺的王合义成为全国“书状元”,山东琴书艺人何淑玲成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龄人辉煌的成就让李心坦望尘莫及,也让村里人为他感到惋惜。2009年,不甘寂寞的李心坦和李登魁经过一番商量,把村里的老艺人召集起来,组成了曲艺团。老人们除了会唱传统的三国、水浒唱段,还从网上下载了许多新曲目并进行改编,《会亲家》、《批法轮》、《和谐社会》等曲目,韵律悠美,弘扬新风,很受群众欢迎。
   戏曲团成员个个都是“满堂贯”,吹拉弹唱样样拿手。不仅如此,退休老人李登魁还会制作各种乐器,团里的二胡、弦子、坠胡都出自李登魁之手,这为艺术团节约了不少成本。而提到制乐器的报酬,李登魁哈哈大笑:“做了一辈子乐器还没见过回头钱哩。现在还有人排队等着要二胡呢。我准备给团里再做个大点的古筝,更好地为乡亲送戏。”
   去年,艺术团的老人们凑钱买了演出服,开始应邀到处演出。除了参加市县举办的文化节,门市开业、附近的旅游景点也经常请他们捧场。“我们不收一分钱,就图个乐呵。我们一辈子也离不了扬琴,只要有人愿意听,我们就会一直唱下去。”李心坦笑着说。 通讯员 李英 魏忠友 记者 郑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