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3月31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5]

清明随想曲

□ 马爱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清明》诗引人感慨,令人悲哀,惹人怜爱!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节吃鸡蛋寄寓了人们对生命、生育的敬畏和崇敬之情,因此,清明节当天,有兴趣的不妨吃上一个鸡蛋,目的在于了解清明,掌握民俗知识,增加生活情趣。
   清明节,它是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祭奠逝去亲人的日子,属于怀想先辈恩德与功绩的节日。扫墓祭祖不仅表现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和追悼之情,同时也拉近了家庭、宗族内的血缘关系。清明时节,纷纷细雨,面对黄土荒丘或冰冷墓碑而黯然洒泪。当我们在清明细雨中缅怀逝去的亲人或先祖,每一个人都明白自己仍然如同他们一样,从虚无间由父母将自己带到了这个人世,又从这个世界回到了一抔黄土中。“一抔黄土掩风流”的坟茔,让同样不会延续太久时间的后人们来祭奠。 在血缘亲情的怀念与哀思中,让中华民族子孙的血亲世代相传,并产生了巨大的认祖归宗的情感凝聚力——这就是中华血统与炎黄子孙的后裔,这就是百家姓赋予每个姓氏的族群意识或家谱情缘。
   当飘飘洒洒的细雨淋湿了原野青草,洒落在冰凉无言的墓碑,润泽着祖先的黄土坟茔之时,这片在平时并不会进入我们的生活视野,并不会左右我们的苦乐情感的清寂之地,顿时就被淅淅沥沥的如丝细雨牵进了我们的生活,并且让我们再一次回想逝去的亲人或先祖,重新警醒一回自己别忘记了不该忘记的,也别太在意了那些不应该太在意的。清清醒醒地活好自己的每一天,感受幸福在人间的愉悦,也珍惜生命对于尘世的依恋。随着全社会对移风易俗的倡导,现如今,人们祭祖扫墓时更注重环保,逐渐摈弃烧纸钱的习俗,用鲜花代替纸钱,用音乐代替鞭炮。同时,很多人在安葬逝去的亲人时,不再一味地选择买墓地,而是采用水葬、海葬、植树葬、草坪葬等绿色环保的方式。
   伫立在清明细雨中,沉思在逝去亲人的坟茔前,让纯洁得只剩下亲情与生命意识的哀思伴随清泪,淡淡地和着雨珠轻轻流淌。也许,它能清洗沉积太久的红尘世俗的纷杂无奈,给自己一份清新和明白,给远去的亲人或先祖一份醒悟清朗的告慰。清明雨在飘洒,思绪情在轻扬。对冥冥之中的祖先或亲人的景仰与怀念,我们能再次从心灵深处感受一种人生的超越,体会一份血缘亲情的真纯,在祖先血脉依存的凝聚力与感染力中,梦寻一段娇花照水、杨柳临风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