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年02月19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2]
“十二五”我市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48.7亿元
本报讯(记者祝见华)“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水利系统积极贯彻新时期治水方略,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有力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各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48.7亿元,比“十一五”增长了181.6%。其中2015年完成投资42.7亿元,同比增长17%,省级以上投资完成率100%。
——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实施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项目46批次,累计建成农村供水工程384处,全面解决规划内333.24万农村居民和40.05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同步解决规划外农村人口59.46万人。为规划建设的10座平原水库,3座已经运行,2座已完成蓄水验收,5座基本完工;水厂和供水管网建设同步实施,9座水厂已经建成,巨野、单县、鄄城3个县区的供水主管网基本铺设完毕,初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全市农村通自来水比例已达到95%以上。
——农田水利设施逐步完善。坚持集中会战与重点项目建设相结合,不断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每年组织夏、冬两次集中会战,形成了“市级统一指挥、县乡分头实施、群众全力支持”的会战机制,期间共完成投资70.18亿元,动土方4.02亿方。精心组织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先后共完成项目42批次,总投资12.58亿元,累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34.48万亩。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先后实施项目13批次,完成投资3.04亿元。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946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7万亩,为我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作出了积极贡献。
——防汛抗旱工作扎实有效。加快重点中小河道治理步伐,纳入国家和省重点治理规划的30条河流全部完工,普遍达到了5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做好引黄工程治理工作,多次实施应急治理工程,东明、牡丹区、鄄城、郓城等沿黄县区密切配合,坚持早引水、多蓄水、科学调水,年均引送黄河水14.29亿立方米。相比“十一五”期间,抗旱减灾效益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实施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项目46批次,累计建成农村供水工程384处,全面解决规划内333.24万农村居民和40.05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同步解决规划外农村人口59.46万人。为规划建设的10座平原水库,3座已经运行,2座已完成蓄水验收,5座基本完工;水厂和供水管网建设同步实施,9座水厂已经建成,巨野、单县、鄄城3个县区的供水主管网基本铺设完毕,初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全市农村通自来水比例已达到95%以上。
——农田水利设施逐步完善。坚持集中会战与重点项目建设相结合,不断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每年组织夏、冬两次集中会战,形成了“市级统一指挥、县乡分头实施、群众全力支持”的会战机制,期间共完成投资70.18亿元,动土方4.02亿方。精心组织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先后共完成项目42批次,总投资12.58亿元,累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34.48万亩。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先后实施项目13批次,完成投资3.04亿元。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946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7万亩,为我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作出了积极贡献。
——防汛抗旱工作扎实有效。加快重点中小河道治理步伐,纳入国家和省重点治理规划的30条河流全部完工,普遍达到了5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做好引黄工程治理工作,多次实施应急治理工程,东明、牡丹区、鄄城、郓城等沿黄县区密切配合,坚持早引水、多蓄水、科学调水,年均引送黄河水14.29亿立方米。相比“十一五”期间,抗旱减灾效益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