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年10月11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5]

许三观的“三观”

——读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有感
□李笑然
   余华是极富有才华的当代作家,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无论是先锋式的死亡与暴力揭露,还是现实性的人生苦难的悲悯和救赎,都能给我以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悸动。他的作品中,我对《许三观卖血记》情有独钟,它以极其简洁的叙事手法,戏剧性地描写了一个小人物坚毅地生存、固执地活着的心路历程。
   这部小说作者似乎对“三”情有独钟,许“三观”,儿子一乐、二乐、三乐。那么许三观的“三观”到底是什么呢?从作家对故事的叙述勾勒中我们可以管窥一二。
   其一,善良的人性观。许三观作为一名普通的丝厂工人,对家人、亲人、工友、邻里之人、将死之情敌、卖血友、血头、路友等等,都表现出其人性的善良。比如,许三观在赴上海的路上遇到的来喜、来顺两位青年,令他怀念起从前第一次带他去卖血的阿方和根龙,许三观告诉他们:“你们往后不要常去卖血,卖一次要歇三个月,连着卖血,身体会败掉,你们要听我的话,我是过来人……”;来喜把血卖给许三观,让他到长宁后能卖更多的血,当许三观提醒他喝水时,他说:“我不能喝水,我把血卖给你,我就不能喝水。”萍水相逢的情谊比血更浓,余华以“最没有抒情的笔调”写出了令人感动的人性温情,闪烁着人性之善的自然光辉。其二,博大的亲情观。生活的煎熬是许三观卖血的直接动因,而为情则成为另一种动因。面对生活的艰难,许三观看着他的三个儿子一个个因天天喝不能再稀的粥,面黄肌瘦时,他选择卖血来请家人们喝一碗面条。但是他不愿意用卖血的钱给不是他亲生儿子的一乐吃面条,而用一个小烤红薯来打发他。一乐去寻找亲生父亲未果,许三观把他背起来走在街上,一边走一边骂着,到最后一乐看到了胜利饭店明亮的灯光,他小心翼翼地问许三观:“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吃面条?”许三观不再骂一乐了,他突然温和地说道:“是的。”嘴上的咒骂与心中的柔情相触,体现了许三观内心复杂又单纯的美好,这一股真性情的江湖气实则蕴藏着深厚的博爱之心。
   其三,狭隘的处世观。许三观与命运之间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每次遭遇厄运,他都主动以卖血的方式化解。他的为人处世方式是狭隘的、自私的,最终完成了卑微而荒凉的一生。他十二次卖血并不都是因为 “走投无路”,而是以“卖血”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比如第一次卖血,就以强制的手段和世俗的说辞,娶到了豆腐西施许玉兰;在与年轻时喜欢过的丝厂女工偷情后,卖血以后买东西送去表示愧疚……作家通过对这一个体生命过程的描述,将隐藏在历史的皱褶之中,潜伏在记忆的小径深处,再现人生的悲欢离合,审度人性的丰繁、微妙或吊诡。
   任何一个个体的生命,都是一种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的存在;即使是最普通、最卑微的个体,也都承载着无限丰富的精神内涵。余华正是以他能够展现语言魔力和历史理解力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不放弃,始终抗争,失败后又重新站起来应对下一次失败的人的故事,令人回味,永难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