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年10月11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5]
记忆中的老屋
□司洪祯
我家老屋建在我们家族老宅上。老宅坐落在两个胡同中间,东面是司家胡同,西面是刘家胡同,有人说这样的地形叫轿杆地,是好地方。
老宅有多少年我说不清,起码我曾祖父一家在这里居住,到我该是四代了吧。我父亲兄弟四个,他在家最小,按家族规矩,所以住在老宅里。
说是老宅,其实没有老房子。我说的老屋据说是我父母把爷爷分给他们的老宅东屋拆掉另改建的。我记事起,东面对门是二大伯家,紧挨着前面是三大伯家,后面是我一个堂爷家。家里就是三间正房,一间厨房,周围墙院是土墙,大门口朝东,门是篱笆门,我们叫柴门(念寨门)。正房是当时流行的样式和格局,九或十三层蓝砖,中空,把一些碎砖头、烂瓦填进去,然后上面是土坯砌就或者是板打墙,檩椽之上铺上高粱秸或谷杆子,用麦秸和泥粘上瓦,再能有个透花脊都是高大上了;我们家没有,用平脊。屋外、屋里墙面是掺入麦秸的黄泥糊的,每当阴天想下雨时,潮泥土会纷纷下落。里面用高粱秸织成屏风——我们叫簙篱子(音),分割成三间,东西两间是卧室,中间是待客用的门厅,放着一张八仙桌和几把圈椅。
一间厨房是纯粹土墙,上面没瓦,也不知用啥草笘的顶,下雨天往往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那时候,每逢下雨爹娘都不敢睡,两眼盯着正房屋顶,看哪里漏了,等雨过天晴,叫上几个亲戚及时维修一下,这种提心吊胆的生活也不知过了几年,爹娘一狠心,把正房屋顶翻修一下,厨房也换上了瓦,这个动作使得我家拉了许多饥荒,多年才还清。
不是很高大的土院墙,也不知被大雨大水弄塌多少次,也不知爹娘拉土和泥修了多少次。院墙虽是土墙,却一直整整齐齐,房屋虽破,但是始终干干净净。院里的几棵大榆树,葱郁茂盛,夏天躺在树荫里,静听蝉鸣,看老砍刀(螳螂)打架,也十分惬意。
随着时间推移,兴包产到户了,我和姐姐也长大了。家里劳力多了,收入也增加了,爹娘用省吃俭用,喂猪养羊挣的钱,又盖起了两间西屋、两间东屋,到这时整个院落才算齐整了。除了正房外都是新房子,虽然还不是浑砖的,起码不用卧听风雨,又担心屋漏了,安定的生活又过了若干年。这期间,妹妹出生,姐姐出嫁,我上大学,一直到1995年母亲病世,左邻右舍的房屋都变成浑砖到顶带封沿新式瓦房;十三层砖、透花脊都早已过时了,我家的正房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样式,因为爹娘供我们求学已是入不敷出,家里也就再没置办过其他物件,更不用说添屋盖房了。
又是几年过去,我毕业成家。辛辛苦苦攒了些钱,我和父亲就拆除老屋,盖成四间正房,两间东屋,朝正南的一间门楼的大院落;按习俗正对大门,建造一个气派影壁,同母亲亲手栽种的榆树、枣树、无花果等相应成趣,这时候我家才算有了浑砖到顶带封沿的瓦房。每每看到新家,我都会在心里告慰天堂的母亲:娘,咱有新房子了,您安心住吧,再也不用下雨看房顶了。好日子总是短暂的,母亲过世后,父亲郁郁寡欢,抑郁成疾,2006年去世了,老宅的新屋从此闲了下来。再后来新农村建设,我们家族响应号召带头拆房子,我也就拆了老宅上的房子,迁入新居。
老家老屋彻底消失了,也就断了我家的念想,留下的只有淡淡的思乡情愫。
我家老屋建在我们家族老宅上。老宅坐落在两个胡同中间,东面是司家胡同,西面是刘家胡同,有人说这样的地形叫轿杆地,是好地方。
老宅有多少年我说不清,起码我曾祖父一家在这里居住,到我该是四代了吧。我父亲兄弟四个,他在家最小,按家族规矩,所以住在老宅里。
说是老宅,其实没有老房子。我说的老屋据说是我父母把爷爷分给他们的老宅东屋拆掉另改建的。我记事起,东面对门是二大伯家,紧挨着前面是三大伯家,后面是我一个堂爷家。家里就是三间正房,一间厨房,周围墙院是土墙,大门口朝东,门是篱笆门,我们叫柴门(念寨门)。正房是当时流行的样式和格局,九或十三层蓝砖,中空,把一些碎砖头、烂瓦填进去,然后上面是土坯砌就或者是板打墙,檩椽之上铺上高粱秸或谷杆子,用麦秸和泥粘上瓦,再能有个透花脊都是高大上了;我们家没有,用平脊。屋外、屋里墙面是掺入麦秸的黄泥糊的,每当阴天想下雨时,潮泥土会纷纷下落。里面用高粱秸织成屏风——我们叫簙篱子(音),分割成三间,东西两间是卧室,中间是待客用的门厅,放着一张八仙桌和几把圈椅。
一间厨房是纯粹土墙,上面没瓦,也不知用啥草笘的顶,下雨天往往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那时候,每逢下雨爹娘都不敢睡,两眼盯着正房屋顶,看哪里漏了,等雨过天晴,叫上几个亲戚及时维修一下,这种提心吊胆的生活也不知过了几年,爹娘一狠心,把正房屋顶翻修一下,厨房也换上了瓦,这个动作使得我家拉了许多饥荒,多年才还清。
不是很高大的土院墙,也不知被大雨大水弄塌多少次,也不知爹娘拉土和泥修了多少次。院墙虽是土墙,却一直整整齐齐,房屋虽破,但是始终干干净净。院里的几棵大榆树,葱郁茂盛,夏天躺在树荫里,静听蝉鸣,看老砍刀(螳螂)打架,也十分惬意。
随着时间推移,兴包产到户了,我和姐姐也长大了。家里劳力多了,收入也增加了,爹娘用省吃俭用,喂猪养羊挣的钱,又盖起了两间西屋、两间东屋,到这时整个院落才算齐整了。除了正房外都是新房子,虽然还不是浑砖的,起码不用卧听风雨,又担心屋漏了,安定的生活又过了若干年。这期间,妹妹出生,姐姐出嫁,我上大学,一直到1995年母亲病世,左邻右舍的房屋都变成浑砖到顶带封沿新式瓦房;十三层砖、透花脊都早已过时了,我家的正房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样式,因为爹娘供我们求学已是入不敷出,家里也就再没置办过其他物件,更不用说添屋盖房了。
又是几年过去,我毕业成家。辛辛苦苦攒了些钱,我和父亲就拆除老屋,盖成四间正房,两间东屋,朝正南的一间门楼的大院落;按习俗正对大门,建造一个气派影壁,同母亲亲手栽种的榆树、枣树、无花果等相应成趣,这时候我家才算有了浑砖到顶带封沿的瓦房。每每看到新家,我都会在心里告慰天堂的母亲:娘,咱有新房子了,您安心住吧,再也不用下雨看房顶了。好日子总是短暂的,母亲过世后,父亲郁郁寡欢,抑郁成疾,2006年去世了,老宅的新屋从此闲了下来。再后来新农村建设,我们家族响应号召带头拆房子,我也就拆了老宅上的房子,迁入新居。
老家老屋彻底消失了,也就断了我家的念想,留下的只有淡淡的思乡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