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日报20170302期 第A4版:要闻

第A4版:要闻

<上一版

日期:[2017年03月02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4]

杨玉兰:“梦工厂”萦绕助困情

家住单县蔡堂镇的杨玉兰,兄弟姐妹5个,家庭生活拮据。2000年9月,初中毕业的杨玉兰和二姐杨国华跟随亲戚一起到南方城市的服装厂打工。
   3年后,杨玉兰、杨国华姐妹俩辗转到江阴市一家服装企业带班,过了两年,又到了常州市一家服装企业做技术员,虽然很苦很累,但姐妹俩尽情地吸收着技术营养,滋养着自己的未来梦想。
   “我和二姐离家前,父亲对我们说,你俩出去打工不在挣钱多少,一定要学会创业的技术,回家开办咱自家的工厂。”杨玉兰说。
   二姐杨国华说:“我和妹妹学会了制衣机器的操作和维修保养,对流水线生产很是熟悉,并抓住一次机会,到威海市学习了制版。”
   转眼间,杨玉兰、杨国华姐妹俩在外打工近十年,均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杨玉兰给自己也给二姐创造了一个回家创业的机会。
   2008年末,杨玉兰回家完婚之际,并把常州市梦巴黎服饰有限公司一个扩展项目带到了老家单县,在县城工业园区建设了山东可加可服饰有限公司。“把这个项目吸引落户家乡单县,出于我自己的一个‘私心’。”杨玉兰说。原来,当时姐妹俩到常州市梦巴黎服饰打工,老板看中了姐妹俩的娴熟技术,问杨玉兰要多少工资,杨玉兰爽快地回答:“我们不在乎工资,等我们回家开了厂子,您给点订单就行了。”老板吃惊地点头应允。
   正如所愿,在单县可加可服饰有限公司工作一年后,杨玉兰觉得时机已到,就在距离城区20公里外的老家蔡堂镇工业园区建起了自己的服装厂,为可加可服饰分做订单。
   杨玉兰说,开始从可加可服饰辞职时,老板已经意识到了她的归乡夙愿,主动提供了一部分机器及资金。但是,真要单打独斗,困难还是出乎意料:资金、工人短缺,一时举步维艰。一到农忙时节,招聘的十几名工人离岗多半,为赶做订单,姐妹俩不光裁剪,还要缝纫,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
   有一天,被订单压得实在喘不过气来了,杨国华对妹妹杨玉兰说:“我真的撑不下去了,咱别干了。”杨玉兰抹了一把泪,坚定地回答:“咱们艰辛地走到了现在,成功就在眼前,如果选择放弃,不就太可惜!”
   杨玉兰不甘心,她挨个儿给员工做思想工作,引导员工克服家庭困难,安心岗位工作。就这样,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圆满完成一个个订单,以诚信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一席之地。
   目前,杨玉兰姐妹俩的服装企业员工已增加到200多名,其中贫困人员40名。困难员工张明翠说:“在外打工还要租房子,在家门口就方便多,没有花费,工资不算少,一月能拿到2200多块钱,还能抽空照顾老人和小孩。”
   贫困员工武秀霞倍加珍惜在家门口的工作,从家里到企业,步行需要6分钟,她会提前10分钟到车间,帮助环卫工清理卫生。“俺都50多岁了,每月还能轻轻松松地挣到1500多块钱的工资,加上丈夫的打工收入,穷日子总算过去了!”武秀霞对笔者说。
   2016年,杨玉兰姐妹俩收获了回乡创业的“第一桶金”,也收获了产业扶贫的累累硕果,安置企业岗位上的贫困员工中有21人走出了贫困的泥潭,其余的19人成为家庭脱贫的主要力量。
   “这订单越来越多,新的一年还想着再开一个厂区,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挣工资,早致富。”杨玉兰说。
                  通讯员 刘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