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今日牡丹区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7年11月29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3]

杨庄村唱响集体经济增收曲

牡丹区牡丹办事处杨庄村前是赵王河下游的湿地公园,红、黄、绿相间的绿化苗木,景色宜人,一个生态宜居、具有旅游风情的乡村初步显现。可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河道荒芜、满目凄凉的偏僻之隅。“现在的发展成绩是大家联手不懈努力的结果。”村支书陈兆记感慨地说。
   杨庄村早年是城区郊外村,人多地少,农民收入少,集体无积累。为改变现状,老大队一班人从1968年就寻思着发展集体经济。他们带领党员群众经过艰苦奋战,在村头荒上建造了一座26门的轮窑,是那时赵楼公社的第一个砖瓦场,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先后购买解放牌汽车、大型拖拉机,率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1995年经村民集体讨论将砖瓦场进行了承包。利用承包收入,对村内4.3公里的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改造近5000米的用电线路,新修排水管道3700米,架设路灯160个,村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2011年,村委会又发动党员、群众集思广益,投资1500余万元,把原来以土制砖的工艺改变为以煤矸石为原料,年产6000万块节能环保多孔砖,每年村集体收入实现200余万元,村民收入300余万元。有了集体收入,村两委为村内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补贴1200元,其它各项福利也随之提高,村内基础设施也配套完善,重新铺设了村内水泥路面,完善了生活排水和农田灌溉设施,家家用上了免费自来水。
   目前,杨庄村集体积累2200余万元,每年用于村庄建设和村民生产生活320余万元,群众生活稳定,社会风气良好,干群关系和谐。去年春,新型建材厂因建湿地公园需拆除,赔偿资金是一分了之,还是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最后经协商并召开党员会、群众会,村“两委”决定将480万元集体固定资产全部进行回迁,置换成门面房,注册成立了物业公司,利用门面房收益用于补贴物业、环境改造和民生工程,走向了宜居生态的富村之路,唱响了集体经济发展增收曲。
   通讯员 郭 彪 记者 李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