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综合新闻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09月04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3]

引进藤编技术引领万人致富

——鄄城县箕山镇赵希贵的创业故事
一条条小藤条,在编制工的手里上下翻飞,左右穿插,犹如注入了生命,这些编制工是鄄城县箕山镇箕山村的贫困户和留守妇女及老人,他们正用精湛的技艺,编制着脱贫致富之路。
   这个被鄄城县委县政府授予 “明星扶贫车间”的负责人叫赵希贵,他带动全镇100人以上的藤编规模加工点60多家。目前,箕山镇从事藤编加工的有将近8000余人,人均年收入1.2万元,辐射周边乡镇2000余人就业,“藤编特色小镇”已初具雏形。
  生意场上屡次失败
   赵希贵虽是鄄城县箕山村人,却说着一口东北话。原来,早年赵希贵的父亲因生活所迫离开家乡,加入了“闯关东”的热潮,后来落户东北,赵希贵从小在东北长大,所以乡音变了。随着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思乡的情怀也越来越浓,于是,他们从东北搬迁回了箕山老家。
   回到老家后,赵希贵没有固定工作,只好外出打拼。期间他开过装修公司、经营过职工食堂,均以没有经营经验以失败告终。后来,他又做起了粮食生意,从东北拉玉米、大豆到山东来卖,这次总算是赚了一些钱。
   “后来粮食生意也不好做了,我就和别人合伙做木制品家具加工,刚开始生意还算不错。后来,因为生意上的事,我和合伙人发生了一些矛盾,生意就越做越差,最后不得不关门大吉。”赵希贵说。又一次的创业失败,让赵希贵赔光了所有的钱。
   就在这个时候赵希贵的妻子病倒了,随之而来的不幸,让原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赵希贵感觉自己的人生仿佛跌到了谷底。为了挣钱给妻子看病,他又一次离开家乡外出打拼。
  打工路上发现新的商机
   2008年赵希贵来到了浙江嘉兴,他在一家藤编厂做学徒,跟着厂里的一位老师傅学藤编,由于做学徒期间没有工资,所以他的日子过得很艰辛,但是他都坚持下来了。
   大概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赵希贵就学会了藤编技术,成了厂里正式编制工人。在工作过程中,赵希贵发现藤编简单易学,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干,而且还很赚钱。于是,他想到了老家的父老乡亲,他们有的因为自身原因不能外出务工,只能守着几亩田地过生活。如果他能在老家开这样一个藤编厂,不是就能带领他们一起致富了吗?有了这个想法以后,赵希贵工作起来就更加努力了。
   “厂里的领导听说了我之前的几次创业经历,又看到了我在平时工作中的积极态度,就让我做了厂里的会计,慢慢地又让我做了主管。”赵希贵说。就这样,赵希贵和厂领导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他就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厂领导。
   赵希贵说:“我经常给领导说我的家乡很好,有很多剩余劳动力,而且他们都很勤劳能干,比较适合干藤编。当时,领导对我还是比较信任的,跟我到老家考察了两次,就答应了我的要求。”赵希贵从浙江又回到了老家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因为有了几年的藤编管理经验,对于这次创业他信心满满。
  引进藤编铺就万人致富路
   厂领导到赵希贵的家乡考察后,认为这里十分适合做藤编加工。当即,从厂里发了一车货,让赵希贵领着干。赵希贵自己做起了老师,带领着村里人加班加点地学,等这批货完工后,他反复检查了好几遍,生怕哪个有瑕疵。后来,浙江厂领导收到这批货以后非常满意,给他的订单也就越来越多了,他的藤编加工也越做越大。
   订单多了,需要的人也多了,现有的工作场地已经无法满足加工需求。
   “箕山镇党委政府了解这一情况后,非常支持我的工作。让我把加工点搬进了箕山村扶贫车间。”赵希贵说。现在,赵希贵已经是八个扶贫车间的负责人了。
   2017年8月赵希贵注册了鄄城县金手指户外家具加工厂,注册当月就实现税收近13万元。箕山镇有近8000人在他的带领下做起了藤编加工。他们有的是在指定的扶贫车间里做,有的拿到自己家中做,还有一些残疾人行走不便,赵希贵就亲自给他们送到家里,等编织好以后再拉回来。不仅是在箕山镇,鄄城县其他乡镇、周边县也加入到了赵希贵的藤编加工大军中。据估算,赵希贵现在引领着近一万人走在致富的路上。
   记者 焦同帅 通讯员 刘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