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文学副刊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12月11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6]

我们走在大路上

□ 姜宝凤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记得上小学时,首次听老师教唱起这首歌时,我就被豪迈的旋律所打动,内心迸发出无限激情。但当时只是字面理解,并没有深刻意识到其中更深的内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使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东方。
   我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在兄弟三人中是老小,当时全家有外祖父、祖父、祖母等共8口人,但只有我父亲一人在村小学教书,每月三四十元的工资,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虽然我小时候的生活过得无忧无虑,但记忆犹新的是物质极度匮乏,吃的是“瓜菜半年粮”,玉米饼子、地瓜干、红高粱粥是主食,吃起来实在难以下咽,偶尔吃次肉叫“打牙祭”;穿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小了给老二,老二穿完了母亲再缝缝补补给我接着穿;用的东西基本上凭票购买,诸如煤油、火柴和食盐等。
   那时候乡下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唯一奢望的是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电影通常是在村里的打麦场或一条平整宽阔的大街上,一张桌子,一架放映机,竖起两根长杆,扯起一块乒乓球案子大少的幕布,就成电影场了。电影放映前,村长往往要充分利用这把大伙聚起来的难得时机,踩在一把高凳子上传达一下上级指导精神,强调一下计划生育等等。人们没有心思听村长讲话,躁动的人群直到悬挂在半空的幕布出现画面时才静下来,仰着脸盯着银幕。随着“完”字跃上银幕,电影散了,场地又喧闹了起来。妇女们扯着嗓子喊孩子回家,人们带着一种满足,兴奋地议论着,情节被扔得到处都是。
   “三面红旗”虽然迎风猎猎,但生活的艰辛依旧如一条蛇紧紧勒住人们的脖子。为了改善家庭生活,父亲通常是白天忙于教书,晚上到队里干活挣工分,往往一年忙活下来还是只能勉强糊口。终于有一天,全村人被街心上的大喇叭搅地心花怒放,大家纷纷议论着“土地大包干”。很快政策下来,我家就承包了八亩责任田,记忆中从那时起,父母常常是早出晚归,侍弄土地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同时,在劳作中父亲还注重学习农业知识、摸索和钻研种植技术,他尝试着用地膜盖红薯苗,秋收一合计实现亩产6000斤,比生产队时翻了三番多,成为闻名十里八村的“田把式先生”。
   父亲除了精心耕种土地外,家里还饲养起了小猪儿仔,待第一窝小猪出栏后,父亲兴奋地抱回来了全村第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不久之后,村里几个到县城打工的小青年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他们留着大分头,穿着喇叭裤,手里提着个录音机边走边跳舞,常常也引得我们一帮小孩子在后面跟着喊 “迪斯科、迪斯科”。玩累了,他们常放一些不同于学校里教唱的歌曲,我最爱听的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那时我便畅想着“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的美好生活是什么样子,心中也插上一双梦想的翅膀。
   转眼进入到90年代,一曲《春天的故事》唱响大江南北。父亲仍然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牛,在学校和务农之间穿梭。他先后供应我们兄弟三人考上了大学。坐在舒适的大学教室里,窗外一条条宽阔的柏油马路上汽车飞快行驶,一栋栋万丈高楼神话般地拔地而起,一座座的商厦昼夜流光溢彩。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青岛一所交通单位工作,先后参与了沈海高速公路、胶州湾跨海大桥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眼看着一条条大道穿云入海让天堑变通途,成为了便民和致富道路,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风雨兼程,生活越来越美好。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仿佛还在耳畔回荡,中国互联网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力量引领着世界,随着自媒体、网红、短视频、网购、微信等新生代的崛起,衍生于互联网的新事物不断涌现,并开始深刻地影响和颠覆着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没有停歇,又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铿锵奋进。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这一路走来,不说流了多少汗水,不说有过多少伤痕,沿途的风景历历在目,我们的胸怀如大海,心坚如磐石,永远行走在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