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日报20190514期 第A5版:文学副刊

第A5版:文学副刊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9年05月14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5]

我 的 导 弹 情 结

□温建国
   1983年的冬天,一列运兵的火车从山东菏泽出发,开进湘西大山深处的莽莽丛林,我有幸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一员。说是导弹部队,其实是承担着阵地土建任务的导弹工程兵。换句话说就是“为导弹筑巢的人”。
   能为导弹筑巢,那是何等的荣光。为了制衡超级大国对我国的核威胁,共和国的领袖们赋予了这支部队特殊的光荣使命。然而,部队艰苦的生活时刻考验着我们从戎报国的意志和决心。由于导弹阵地保密工作的需要,部队驻扎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是当时部队生活的真实写照。连队住的是茅草房,四面透风漏雨,山区气候闷热潮湿,蚊虫叮咬更是难以忍受。这还不算什么,阵地工程施工任务重,时间紧,每个战士每天都在挑战自己的体力极限。更可怕的是意外事故接二连三,不少战士付出了年轻的生命或伤残的代价。
   工程兵不怕石头硬,就怕石头软。我们连掘进的坑道遇到散石段,大小塌方不断,被派进去的战士先后牺牲了六个。连队里调兵遣将,当时我作为抢险突击队的队长,理所当然地冲到了掘进施工的前沿。这天,我检查了一遍险情,给安全员反复交代了注意事项,然后抓起风钻开始打眼作业,突然紧急撤离的哨音响起,因为提前有准备,我们全体队员紧张有序地跑向洞口。这时只听背后轰隆一声巨响,等我们回过神来,发现数十方土石塌下来,堵住了整个坑道。
   午饭,为庆祝大难不死,连长为我们加了两个菜、一瓶白酒。仅仅是一瓶白酒,我们十来个壮实汉子全都烂醉如泥。
   休整一天之后,我们抢险突击队再次来到塌方的地方时,大家的一颗心又被眼前的险情悬了起来,龇牙咧嘴的洞壁就像一张血盆大口。我看看大家,心里七上八下的,怎么也不是个滋味。我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对大家哽咽着说:“我们写份遗书吧,万一光荣了也算对后事有个交代”。当时,我的这种英雄豪气是没有底气的。我把大家的“遗书”收起来,一种不祥的预感顿时涌上心头。我并没有带领大家立即进行抢险作业,而是回营调整一下情绪,准备明天决战。
   当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走进营房,床头上的一封家书让我如获至宝。我把亲人的来信读了一遍又一遍,那些真诚的鼓励和美好的祝福很快排除掉我心中的恐惧。突然,我产生了一个“迷信”的想法:亲人的鼓励和祝福不就是我们的护身符吗?第二天出征前,我要求大家每人揣上一封自己的家书,让亲人的心和我们贴在一起,保佑我们平安无事。我带领大家义无反顾地走进正在塌方的“老虎口”。说来也怪,后来的几次塌方都避开了我们掘进施工的时间。一个月后,散石段通过了,团里因此给我们每人记了一次三等功。
   后来,部队多次移防,我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阵地工程施工项目。一晃十几年过去,作为身在导弹部队的工程兵战士,能亲眼目睹一次导弹的雄姿,一直是我从军经历的最大梦想。直到1997年从部队转业前夕,作为立功受奖人员的一种奖励,我再次回到了曾经付出青春和汗水已经建成并且承担战勤值班任务的导弹阵地。山风吹来,工地上震耳欲聋的开山号子仿佛又在耳边响起,战友们挥汗如雨的身影又在眼前浮现。当我走到发射平台前,仰望巍然屹立的导弹,心灵受到一次从未有过的巨大震撼,这就是壮我国威军威的大国神器,自豪与欣慰让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如今,我们国家强盛了,军队强大了,导弹的光芒早已照耀在祖国和平的天空,人民享受着安宁祥和的幸福生活,我们导弹工程兵的青春和热血也必将载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史册,注入国魂、军脉,走向历史的久远与永恒!